首页> 中文学位 >四川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
【6h】

四川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全球尺度研究

1.2.2国家尺度研究

1.2.3区域尺度研究

1.3研究内容与思路

1.4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1.4.1研究方法

1.4.2资料来源

2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2.1基本概念

2.1.1生态足迹

2.1.2生态生产性土地

2.2生态足迹模型与计算方法

2.2.1生态足迹计算

2.2.2生态承载力计算

2.2.3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计算

2.3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点

2.4与生态足迹相关的几个指标

3四川省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3.1研究区域概况

3.1.1自然地理条件

3.1.2社会经济概况

3.2四川省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

3.2.1生态足迹的计算

3.2.2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3.2.3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的计算

3.3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3.3.1生态足迹的供需平衡状况

3.3.2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

3.3.3四川省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

4四川省1995-2004年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4.1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4.1.1生物资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动态变化

4.1.2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动态变化

4.1.3生态足迹动态变化

4.1.4 6类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变化

4.2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4.2.1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

4.2.2 6类土地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

4.3生态盈余/生态赤字动态变化分析

4.3.1生态盈余/生态赤字动态变化

4.3.2 6类土地生态盈余/生态赤字动态变化

4.4万元GDP生态足迹与资源利用效益动态变化分析

4.5生态足迹多样性与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动态变化分析

4.6生态承载度与生态足迹指数动态变化分析

5四川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预测

5.1灰色预测建模机理

5.2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预测

5.2.1生态足迹发展趋势预测

5.2.2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预测

5.3预测结果分析

6四川省缓解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6.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6.2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

6.3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

6.4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6.5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6开发水电等无碳资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6.7丰富生物产品多样性,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7结论

7.1研究结论

7.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查阅四川省历年统计年鉴,运用自上而下法对1995-2004年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定量评价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并运用灰色理论对2005-201091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提出了缓解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为: (1)2004年四川省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3.5898ha,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0.6582ha,人均生态赤字高达2.9316ha,区域总生态赤字为23927.28万ha,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从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看,生态经济系统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供给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之间,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从人均生态足迹的需求结构来看,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占整个生态足迹需求的74.14%;在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结构中,耕地、林地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44.41%、40.08%。从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也可以看出,四川省当前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2)1995-2004年四川省人均生态足迹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先逐年递增后递减,又递增的波动性变化;人均生态赤字量不断扩大,且呈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耕地赤字量快速增加。从生态足迹的相关指标来看,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生态足迹多样性总体呈不断递增态势,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总体上逐年提高,生态承载度和生态足迹指数都基本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表明四川省的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生态足迹的构成逐渐趋向平均与合理,而生态承载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区域发展的不可持续程度不断加剧。 (3)按照现有的发展模式,通过GM(1,1)模型预测,2010年四川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3.9919ha、0.6454ha、3.3465ha,生态足迹供给缺口达5.19倍。这意味着四川省未来人类活动强度将远远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4)四川省要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发水电等无碳资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丰富生物产品多样性,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