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RS的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研究——以大雪山西缘为例
【6h】

基于RS的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研究——以大雪山西缘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立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1.2研究现状综述

1.2.1遥感分类研究

1.2.2分类因子研究

1.3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内容

1.3.3技术路线

2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

2.1目视判读

2.2非监督分类

2.2.1 K平均分类

2.2.2 ISODATA分类方法

2.3监督分类

2.3.1最小距离算法

2.3.2最大似然分类算法

2.4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法

2.4.1 BP算法的原理

2.4.2 BP算法的执行步骤

2.5综合阈值分类法

3土地利用/覆盖遥感数据预处理

3.1研究区域概况

3.2数据预处理

3.2.1数据源及软件

3.2.2数据预处理

4土地利用/覆盖遥感分类试验

4.1目视判读法

4.1.1模型构造

4.1.2数据归一化

4.1.3数据编码

4.1.4网络学习

4.1.5分类结果

4.2非监督分类

4.3监督分类

4.4综合阈值分类法

4.4.1典型样区选取

4.4.2叠合光谱图

4.4.3辅助图像

4.4.4土地利用/覆盖分类

4.4.5图像融合及输出

4.5本章小结

5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精度评价

5.1点误差评价

5.1.1简单随机采样

5.1.2分层随机采样

5.2面误差评价

6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结论

6.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选择我国西部甘孜州道孚县境内的高山峡谷地貌作为研究区域,应用3S技术与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目视判读、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及综合阈值等不同类型的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内全景ASTER卫星影像进行地物分类。得到如下结论: (1)运用ERDAS软件,完成对图像数据的格式转换、几何纠正、图像融合及图像增强的步骤。在目视判读过程中,引入BP人工神经网络对混淆地物进行精确预判。结果表明,该网络整体呈收敛状态,对每类地物的模拟估算都能达到初始设定误差。除耕地外(25.00%),各地类的分类正确率都在70%以上,分别为林地(95.83%)、裸岩(93.33%)、积雪(90.00%)、居民地(87.50%)、河流(84.00%)、草地(79.17%)。 (2)在对不同分类方法下的分类精度比较中,采用了点、面结合的误差统计方法,对三种方法所产生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点误差统计中:①分类总体精度方面,非监督分类法最低,为36.56%,监督分类法次之,为60.85%,综合阈值法效果最佳,达71.70%;②地类识别效果方面,非监督分类结果中,林地识别效果最好,耕地、居民地和河流的识别效果最差;监督分类结果中,积雪和河流分类效果最佳,耕地、居民地效果最差;综合阈值法分类结果中,积雪识别效果最好,耕地、居民地最差。 面误差统计中:①分类精度方面,非监督法最差、监督分类法次之、综合阈值法最佳;②地类识别效果方面,非监督分类法中,林地和积雪识别较好,绝对误差为78.50km2和-3.12km2,相对误差为12.26%和2.04%。耕地和居民地效果最差,绝对误差达153.71km2和47.28km2,相对误差高达6445.15%和3528.00%;监督分类法中,裸岩识别效果最好,绝对误差分别为27.89km2,相对误差为15.85%,其它地类识别效果最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160.82km2和-77.75%;综合阈值法中,效果最好和最差的地类分别为林地和其它地类,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是7.30km2、-147.79km2和1.15%、-71.45%。(3)在所分地类中,耕地和居民地识别效果最差,河流和积雪识别效果最好。并随着分类方法由定性型向定最知识型规则型的转变,其分类的准确度和分类结果可信度得到大幅提高。采用综合阈值法对高山峡谷地区地物进行识别分类,比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更具优势,适合该地区的土地覆盖调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