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鸭疫里默氏杆菌在人工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研究
【6h】

鸭疫里默氏杆菌在人工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前言

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研究概况

1.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展历史

1.1.2 RA病原学的发展

1.1.3 流行病学

1.1.4 临床症状与病理学变化

1.1.5 诊断

1.1.6 防治

1.2 禽病动态病理学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其它试验材料

2.1.5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人工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2.2.2 人工感染雏鸭动态病理组织学观察

2.2.3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2.2.4 人工感染雏鸭体内细菌动态繁殖试验

2.2.5 雏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比色法)

2.2.6 雏鸭平均体重的测定

3 结果

3.1 RA人工感染雏鸭的临床症状

3.2 RA人工感染雏鸭的动态病理组织学变化

3.2.1 剖检变化

3.2.2 病理组织学变化

3.3 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3.3.1 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变化

3.3.2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

3.3.3 血清尿酸(UA)、肌酐(Cr)活性

3.4 人工感染雏鸭体内细菌动态繁殖试验

3.5 雏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3.6 雏鸭平均体重的测定

4 讨论

4.1 感染途径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4.2 人工感染雏鸭的动态病理组织学变化

4.2.1 RA感染雏鸭肝脏的动态病理变化与致病性的关系

4.2.2 RA感染雏鸭脑的动态病理变化与致病性的关系

4.2.3 RA感染雏鸭肾脏的动态病理变化与致病性的关系

4.3 鸭疫里默氏杆菌人工感染雏鸭的血液病理学变化及其机理

4.3.1 感染途径与血清TP、GLB和ALB消长的相关性

4.3.2 感染途径与血清ALT、AST消长的相关性

4.3.3 感染途径与血清UA、Cr消长的相关性

4.4 感染雏鸭活菌繁殖动态变化

4.4.1 RA在鸭体内动态分布的总体趋势

4.4.2 关于各器官最早检出活菌的时间

4.4.3 关于RA对免疫器官的侵袭

4.5 感染雏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动态反应性

4.6 RA对雏鸭增重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图

试剂配制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试验鸭人工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建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理模型,研究其在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病理,动态繁殖分布、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影响等。结果表明嗉囊注射组的潜伏期较短,人工感染12 h后即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72 h~84 h出现感染雏鸭的死亡高峰且其总体死亡率比气管注射组相对较低,达65%,而气管注射组的潜伏期相对滞后,24 h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其在36 h~72 h即出现感染雏鸭的死亡高峰,死亡率达85%。临床病理特征均表现为精神萎靡,饮食欲下降,腹泻,腿软无力,眼睛浑浊,呼吸困难,脚蹼反张等、头部肿胀,关节肿大。剖检变化为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脑肿大充血,胸腺和法氏囊萎缩。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脾炎;肺脏淤血,见肺气肿病变,假嗜伊红白细胞浸润;肾脏肾小球充血,肾小管肿胀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胸腺充血,网状细胞肿胀,假嗜伊红白细胞浸润;法氏囊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网状巨噬细胞增生,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假嗜伊红白细胞浸润;胰腺外分泌腺泡细胞肿胀颗粒变性,被膜增厚,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脑有脑膜脑炎病变,假嗜伊红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感染之初各器官都表现出了以充血为主要特征的轻微病理变化;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则表现出细胞肿胀、开始细胞变性为特征的病理变化;高峰期表现为细胞变性加剧,部分器官如心脏、肝脏、脑、脾脏出现细胞坏死、核固缩为特征的病理变化;是一个由充血逐渐演变到肿胀变性甚至坏死的过程。两试验组病理历程变化相似,但嗉囊注射感染的大部分器官如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等出现病变的时间有所提前。 气管、嗉囊注射组在试验全过程中血清总蛋白(TP)、球蛋白(GLB)、白蛋白(ALB)含量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活性较对照组不同程度升高;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较对照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尿酸(UA)活性较对照组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气管和嗉囊注射感染雏鸭后,6 h内即可从心、肝、脾、肺、肾、胸腺、法氏囊、脑和胰腺分离到病原菌。总体上,雏鸭在感染发病期间各时间点脏器组织中检测到的生长繁殖病原菌总数,两试验组雏鸭均以肝脏最高,气管注射组其次是的心,肺和肾,嗉囊注射组其次是胸腺、心和法氏囊,而两试验组胰腺和脑含菌量则相对较低。表明检测体内RA抗原或分离病原菌,首选器官是肝,其次是心、肺、肾、免疫器官。 两试验组整个发病期机体细胞免疫都处于活跃时期,特别是感染后72 h达到峰值,这时也是疾病发展的关键点,因而可以推测细胞免疫在抗RA感染的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RA侵染的雏鸭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体重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RA对雏鸭的侵染导致其消化器官严重损伤,从而引起雏鸭饮食欲大幅下降甚至至高峰期食欲废绝,造成雏鸭增重缓慢和生长发育的停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