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银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木质素、纤维素酶活测定
【6h】

我国银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木质素、纤维素酶活测定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文献综述

1.1 银耳的研究进展

1.1.1 银耳的地理分布

1.1.2 银耳的生物学特性

1.1.3 银耳的经济价值

1.1.4 银耳的生产栽培

1.1.5 银耳研究现存问题

1.2 银耳伴生菌的研究进展

1.2.1 银耳伴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1.2.2 银耳伴生菌与银耳的关系

1.2.3 银耳伴生菌的分类地位研究

1.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3.1 遗传多样性的定义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3 分子遗传标记

1.3.4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的分类

1.3.5 分子遗传标记在食用菌中的应用

1.3.6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1.4 木质素酶、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1.4.1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1.4.2 木质素酶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2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技术路线

4 材料和方法

4.1 供试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交叉配对材料

4.1.3 培养基配方

4.1.4 试剂来源

4.1.5 试剂主要配方

4.1.6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14株银耳菌株的ISSR分析

4.2.2 14株银耳菌株纤维素降解酶分析

4.2.3 银耳与香灰菌交叉配对实验及代表菌株的木质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银耳纯菌种形态观察

4.3.2 银耳菌株DNA检测

4.3.3 14株银耳菌ISSR分析

4.3.4 14株银耳菌株纤维素降解酶分析

4.3.5 银耳与香灰菌交叉配对实验及代表菌株的木质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4.4 讨论

4.4.1 14株银耳菌ISSR分析

4.4.2 14株银耳菌株纤维素降解酶分析

4.4.3 银耳与香灰菌交叉配对实验及代表菌株的木质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又称白木耳、雪耳,是我国传统食药兼用真菌,它不仅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久负盛名的良药,也是滋补佳品和筵席佳肴。以福建“漳州雪耳”和四川“通江银耳”为代表的银耳生产在食用菌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银耳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在银耳的实际生产中,品种单一、老化、退化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银耳的产量和品质。选育优良银耳菌株成为支撑银耳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银耳与大多数生产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同,它是伴生真菌协同完成其生活史的典型代表,其生活史的完成离不开香灰菌的协同作用。在生产应用中银耳和香灰菌有较严格的配对关系,且在生产中银耳与香灰菌的配对机理尚不明确,对银耳生产及新品种的选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保障银耳产业的健康发展,开展银耳与香灰菌的配对机理研究显得尤为迫切。笔者认为,银耳与香灰菌菌株的遗传差异和对原料利用能力的差异是研究银耳和香灰菌配对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了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主栽银耳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为银耳资源的利用和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将为香灰菌与银耳的相互作用机理、银耳及香灰菌新品种选育等研究提供信息。前人研究证明,银耳纯菌丝没有分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因此不能单独在木质纤维素上生长发育,只有当银耳菌丝与香灰菌生活在一起才能发育结耳,但因选取菌株单一,所得结果对分析银耳与香灰菌的配对机理还十分有限。本文选取了不同地区来源的银耳菌株,且与香灰菌交叉配对,测定了二者的木质纤维素酶活,并进行比较,从酶学特性角度初探银耳与香灰菌的配对机理。结论如下:
   从不同地区收集引进了银耳菌株共14株,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这14株银耳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75条引物中筛选出14条引物,共获得10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0条,占条带总数的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水平为70%时,14个菌株可以划分为4个类群,且类群的划分与地理来源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高,表明供试菌株在DNA分子水平上存在比较显著的遗传变异。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银耳菌株及香灰菌株的纤维素酶及木质素酶活性,结果显示:香灰菌的纤维素酶活比银耳菌株的纤维素酶活高,银耳菌株最高酶活只有0.0356IU,而香灰菌的纤维素酶活最高为1.057IU,是银耳纤维素酶活大小的13倍;测定结果同时显示,银耳不具备木质素酶活,而香灰菌的Laccase酶活相当高,酶活为410IU。银耳的纤维素、木质素酶活很低(或不具备酶活),即银耳没有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能力,只有银耳菌与香灰菌生活在一起,得到香灰菌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所提供的营养物质才能发育结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