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初级八倍体小黑麦中黑麦染色体的变异
【6h】

初级八倍体小黑麦中黑麦染色体的变异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及其近缘种属

1.2 外源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3 黑麦基因资源及其在小麦育种的利用

1.3.1 黑麦属植物

1.3.2 黑麦的特性

1.3.3 黑麦属基因的研究现状

1.3.4 黑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4 小麦背景中黑麦遗传物质的鉴定方法

1.4.1 染色体带型技术

1.4.2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1.4.3 分子标记技术

1.5 小麦背景中黑麦染色体的变异

2 立题依据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3.2.2 发根及预处理

3.2.3 染色体制片

3.2.4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5 探针标记

3.2.6 原位杂交(避光处理)

3.2.7 双色原位杂交

3.2.8 原位杂交常用试剂及其配方

4 结果与分析

4.1 MQ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行为

4.2 MQ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配对和微核数

4.3 第二代MQ的自交结实和杂交结实的情况

4.4 原位杂交分析

4.4.1 MQ减数分裂GISH结果

4.4.2 重复序列pSc119.2(绿)和(AAC)5(红)黑麦的FISH图

4.4.3 双二倍体第三代的原位杂交鉴定结果

4.5 不同黑麦染色体的传递情况

4.6 试验图片

5 讨论

5.1 初级八倍体小黑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异常行为的分析

5.2 初级八倍体小黑麦自交、杂交后代中的染色体的不均等分裂现象

5.3 初级八倍体小黑麦中黑麦染色体通过配子的传递情况

5.4 初级八倍体小黑麦自交、杂交后代中黑麦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5.5 初级八倍体小黑麦自交、杂交后代中黑麦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5.6 自交、杂交结实率与黑麦染色体变化的关系

5.7 本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n=6x=42)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以小麦作为主食。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下,由于骨干亲本的过分使用以及集约化的生产,致使小麦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窄,遗传多样性也不断下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小麦的近缘种属中却含有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寻找与挖掘小麦近缘物种中优异的基因资源,并将这些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来,不仅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背景,还能实现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黑麦(Secale cereale L.)是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三级基因源,也是最早和最成功地用于改良小麦的近缘植物之一。
  本试验利用小麦品种绵阳26(Mianyang26)与秦岭黑麦(Qin ling)进行杂交,将得到的杂种F1经人工加倍后获得双二倍体材料(MQ),观察MQ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然后将MQ自交得到第二代MQ,将部分第二代MQ与绵阳26杂交,获得杂种F1,剩余的第二代MQ继续自交得到第三代MQ,对第二代MQ的杂交结实率和自交结实率进行分析,并分别从中选出自交和杂交结实率最高、中等、最低的单株,随后对这些单株后代的种子进行原位杂交分析,观察并统计黑麦染色体的变异情况,得到主要结果如下:
  1.初级八倍体小黑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异常行为
  利用黑麦基因组为探针,对MQ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1)中期Ⅰ存在大量黑麦、小麦的单价体,同时还发现了少量的多价体;(2)后期Ⅰ存在较多的落后染色体,有66.76%都是黑麦染色体;(3)四分体时期含有数目不等、大小不同的微核,有88.43%都是黑麦。该结果为研究初级八倍体小黑麦细胞学的不稳定性提供一定的基础。
  2.初级八倍体小黑麦自交后代、杂种F1中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的不均等分裂
  在MQ4自交后代和MQ6第二代与MY26的杂种F1中,发现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不等的现象,同时在MQ17第二代与MY26的杂种F1中,还发现了成对的未分离的黑麦染色体,说明染色体不均等分裂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体细胞,还出现在性细胞中。此现象在前人的研究中报道较少。
  3.初级八倍体小黑麦中黑麦染色体通过配子的传递情况
  黑麦染色体在通过雌配子传递时,染色体4R传递率最高,染色体2R次之,染色体5R最低;在通过雄配子传递时,染色体5R传递率最高,染色体7R次之,染色体2R最低;同时还发现除2R和4R外,其他黑麦染色体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都高于雌配子。该结果为研究黑麦染色体通过配子的传递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4.初级八倍体小黑麦自交后代、杂种F1中黑麦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MQ第三代中黑麦染色体7R存在的频率最高,染色体4R、5R次之,染色体6R最低;MQ第二代与MY26的杂种F1中染色体4R存在的频率最高,染色体2R次之,染色体5R最低。该结果为研究黑麦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传递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5.初级八倍体小黑麦自交后代、杂种F1中黑麦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第三代MQ和MQ第二代与MY26的杂种F1代中凡含有黑麦6R染色体的单株中,与标准FISH图相比,染色体6R长臂亚端部的pSc119.2信号有所减少;同时在MQ第三代和MQ第二代与MY26的杂种F1代中的部分单株中,出现了断裂的黑麦染色体、小麦与黑麦染色体易位现象。在第三代MQ中,发现有3个单株的细胞中出现了断裂的黑麦染色体,有1个单株的细胞中出现了小麦-黑麦的易位;在MQ第二代与MY26的杂种F1代中,共有12个单株的细胞中出现了断裂的黑麦染色体,有1个单株的细胞中出现了小麦-黑麦的易位。6R长臂亚端部信号的缺失现象在前人的这类研究中报道较少。
  6.初级八倍体小黑麦不同自交、杂交结实率的后代中黑麦染色体的变化
  自交结实率高的后代即MQ4第三代中,染色体3R和7R没有丢失,传递率为100%;在自交结实率中等的后代即MQ20第三代中,染色体3R存在频率为83.3%;在自交结实率低的后代即MQ15第三代中,染色体3R的存在频率为33.3%。杂交结实率高的MQ17第二代与MY26的杂种F1世代中,染色体4R的存在频率最高,达到71.4%;在杂交结实率中等的MQ20第二代与MY26的杂种F1世代中,染色体4R的存在频率最高,为90.9%;在杂交结实率低的MQ12、14、15第二代与MY26的杂交F1世代中,染色体1R的存在频率最高,为72.7%。该结果为研究黑麦染色体与结实率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