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具核梭杆菌黏附和侵入上皮细胞的初步研究
【6h】

具核梭杆菌黏附和侵入上皮细胞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英文缩略词表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1实验前后三种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平板菌落

2三种细菌对KB细胞的黏附和侵入能力的比较

3不同孵育时间F.nuleatum 标准株和临床株黏附以及侵入水平的变化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 述牙根卟啉单胞菌对口腔粘膜上皮的黏附和侵入

致 谢

展开▼

摘要

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在牙周感染中,口腔细菌和牙龈上皮之间的相互作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ingivalis)、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A.actinomycetemcomitans),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ucleatum)均为重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黏附和侵入是决定其毒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拟以P.gingivalisATCC33277为阳性对照,用KB细胞体外模拟牙龈上皮细胞,初步研究F.nuleatum对上皮细胞的黏附和侵入能力;同时观察在黏附和侵入的早期阶段,在不同时间黏附和侵入量的变化以及F.nucleatum不同菌株之间黏附和侵入能力的差别。 将实验菌P.gingivalisATCC33277、F.nuleatumATCCl0953以及F.nuleatumWCD05-1分别配制成2×107CFU/ml的菌悬液,加入培养有KB细胞的24孔细胞培养板。在37。C,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孵育2小时,进行黏附和侵入测定。以P.gingivalis为阳性对照,观察F.nuleatum对KB细胞的的黏附和侵入。 将实验菌P.gingivalisATCC33277、F.nuleatumATCC10953以及F.nuleatumWCD05-1分别配制成2×107CFU/ml的菌悬液,加入培养有KB细胞的24孔细胞培养板。在37。C,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孵育。分别在1/2、1、2、3、4小时进行黏附和侵入测定。初步探索时间与细菌黏附和侵入KB细胞的数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所有实验采用复孔设计,每组实验重复3次。 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1)两种F.nuleatum均能黏附和侵入KB细胞。与P.gingivalisATCC33277相比较,F.nuleatumATCC10953的黏附和侵入能力稍弱,而F.nuleatumWCD05-1比P.gingivalisATCC33277和F.nuleatumATCC10953有更强的黏附和侵入KB细胞的能力。 (2)在黏附和侵入早期,随相互作用时间增加,F.nuleatum黏附和侵入KB细胞的数量增加,并且临床株的黏附和侵入能力明显优于标准株。在达到最大黏附和侵入量以后,细菌量有一定下降,但是至少在短时间内可以保持一定的黏附和侵入水平。 综上所述,F.nuleatum能黏附和侵入上皮细胞,至少在短时间内能保持一定的黏附和侵入量,在细胞内保持一定的活力。并且在F.nuleatum的不同菌株之间黏附和侵入能力存在差异,临床株毒力明显强于标准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