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龈下五种牙周可疑致病菌与SRP疗效的关系
【6h】

龈下五种牙周可疑致病菌与SRP疗效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前 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牙周可疑致病菌与牙周炎临床进展关系的研究

致 谢

展开▼

摘要

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A.actinomycetemcomitans)、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ingivalis)、福赛氏类杆菌(Bacteroidesforsythus,B.forsythus)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intermedia,P.intermedia)和齿密螺旋体(Treponemadenticola,T.denticola)被认为是龈下菌斑中主要的可疑致病菌,与慢性牙周炎关系密切。洁刮治术和根面平整(scalingandrootplaning,SRP)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首要方法。治疗后龈下微生物的变化是影响慢性牙周炎SRP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慢性牙周炎患者SRP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探诊出血(BOP)的变化以及以上五种微生物检出率和量的变化的观察,分析这五种微生物的变化与SRP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探讨在这一人群中对预测和评估SRP治疗效有价值的微生物指标。 本研究选取2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每个患者口内选取牙周袋最深的两个位点作为观察位点,共40个位点。在治疗前检测临床指标PPD,CAL和BOP,同时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经过口腔卫生指导和全口彻底洁刮治,3个月后再次测量所选位点的临床指标,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采用PCR和反杂交的方法对A.actinomycetemcomitans、P.gingivaiis、B.forsythus、P.intermedia和T.denticola进行半定量检测。 结论:在这一人群中P.gingivaiis、B.forsythus、P.intermedia和T.denticola的检出率较高,A.actinomycetemcomitans的检出率较低。本研究未见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临床指标的改变之间存在相关性。治疗前若存在高水平的P.intermedia(PPD≤6mm)或治疗后仍存在较高水平的B.forsythus将影响治疗效果。有效控制P.gingivalis,B.forsythus,T.denticola的量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提示P.gingivalis,B.forsythus,T.denticola可以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标志性微生物。

著录项

  • 作者

    周婷;

  •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 授予单位 四川大学;
  • 学科 口腔临床医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丁一;
  • 年度 200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781.42;
  • 关键词

    牙周可疑致病菌; 慢性牙周炎; 洁刮治; PCR;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