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胃内乳酸杆菌和幽门螺旋杆菌数量及比例变化与几种常见胃部疾病关系的研究
【6h】

胃内乳酸杆菌和幽门螺旋杆菌数量及比例变化与几种常见胃部疾病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乳酸杆菌与胃内微生态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几种常见胃部疾病胃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数量及比例情况,并探讨胃内微生态与胃部疾病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与方法: 在胃镜下采取未经抗生素治疗过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消化性溃疡(PU)、胃癌(GC)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标本,将所取标本用20%糖水保存转送至实验室,用捣碎棒或消毒棉杆将组织捣碎以释放出组织中的细菌,再用PBS将原液稀释成三个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培养。培养条件:HP在厌氧培养箱中微需氧和37°C,用真空泵将培养罐内气压抽至O或接近O,立即冲入不含氧气的混合气(5%H<,2>、10%CO<,2>、85%的N<,2>),并在培养罐中放入一敞口平皿的无菌水,以保证培养湿度。用布氏肉汤加琼脂、兔血、可溶性淀粉及选择性抗生素以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培养3—5天。乳杆菌用标准MRS培养基进行厌氧培养(烛缸内加干燥剂,并放入点燃的蜡烛,密闭,让蜡烛将缸内的氧气燃尽。),放入37°C恒温箱培养3天。 取菌落生长较好的培养平板进行计数,伺时观察菌落形态,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涂片,并进行纯培养。 分别取乳杆菌、幽门螺杆菌菌落,革兰氏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学、染色性,并照相。进一步用生化反应对菌种进行鉴定。最后,用APl50CHL乳酸杆菌系统生化鉴定卡对乳酸杆菌做最终的分型鉴定。结果: 1.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1.1培养出的乳杆菌菌落呈乳白色,突出,光滑,边缘整齐,G+,短杆状,球形呈单、双或链状排列。生化实验结果:乳杆菌极少见硝酸盐还原反应、不液化明胶、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1.2幽门螺杆菌菌落呈透明针样,光滑,突出菌落,S状,海欧状,C形,幽门螺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生化实验结果:幽门螺杆菌尿素酶、触媒、氧化酶均为阳性。 以上结果说明在胃部疾病患者的胃粘膜内同时存在乳杆菌和幽门螺杆菌。 2.不同胃部疾病患者胃内乳杆菌和幽门螺杆菌数量的分析 2.1几种常见胃部疾病患者胃内乳酸杆菌数量比较 四组人群比较,方差分析0.010.05。 以上结果说明:几种常见胃部疾病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数量具有差异性,且随着疾病的严重程度的增加幽门螺杆菌数量呈增加趋势。 3.不同胃部疾病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与乳酸杆菌(H/L)的比值 3.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比值最小,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病人和胃癌病人的比值逐渐增大。此结果说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数量增加和乳杆菌的数量减少有关,即微生态失衡使病情加重。 4.胃内乳酸杆菌的种类 4.1经本实验测试发现胃内大多数乳酸杆菌为嗜酸乳酸杆菌,这与胃内的高胃酸环境相适应。还有部分唾液乳酸杆菌,可能系吞咽带下的细菌。 结论:不同疾病状态下胃内乳杆菌与幽门螺杆菌的数量及比例明显不同。胃内微生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