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及γ-干扰素治疗作用的研究
【6h】

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及γ-干扰素治疗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词索引

声明

第一部分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和作用

第二部分α-干扰素受体、γ-干扰素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在血管瘤中的表达

第三部分γ-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实验研究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婴幼儿血管瘤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近年来,有研究证实血管瘤中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提示血管瘤的发生可能与血管内皮祖细胞的表达和生长有关。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瘤、血管畸形、正常皮肤组织和胎盘绒毛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瘤发病和生长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T—PCR)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CDl33mRNA在28例血管瘤(增生期13例、消退期15例)、11例血管畸形、12例正常皮肤组织和10例胎盘绒毛膜标本中的表达。比较不同组织间CDl33mRNA的阳性率和含量差别。 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祖细胞标志抗原CDl33、成熟血管内皮细胞标志抗原CD31、端粒逆转录酶(TERT)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在血管瘤、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瘤的血管形成中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 用Image pro plus 4.10版本的专业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每张切片在200倍光学显微镜下选取10个视野,每个视野统计100个细胞中的阳性细胞数、总数除以10,乘以100%,得到该免疫组化标记物的阳性细胞表达指数。 所有统计数据以百分率或均数±标准差( ±5)的方式表示,在SPSS13.0统计软件下,阳性率计数资料行Fisher确切概率法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样本均数t检验、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别。 结果:13例增生期血管瘤中9例有CDl33mRNA表达,10例胎盘绒毛膜组织中7例有CDl33mRNA表达,二者阳性率及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而全部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无CDl33RNA表达。8例增生期血管瘤组织CDl3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全部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CDl33免疫组化染色均阴性。而CD31在增生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阳性指数高于其它3组(P<0.01=。增生期血管瘤中的端粒反转录酶(TERT)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17.83±1.50和24.34±3.84,表达均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P<0.01)。血管瘤中端粒逆转录酶(TERT)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r=0.983, P<0.01)。 结论: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而其在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不存在。表明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了血管瘤中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形成,是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异常的来源。血管瘤可能是一种血管内皮祖细胞引起的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 目的: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药物治疗已成为治疗血管瘤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应用较多且疗效较好的是糖皮质激素、干扰素及雌激素受体阻滞剂一三苯氧胺等几种药物。但它们的治疗机制和用药策略目前仍不很清楚。本研究拟通过对上述几种药物受体的检测,探讨其治疗基础和药物选择的科学性。 方法: 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2004年1月到2005年8月的病理标本中随机提取增生期血管瘤27例,消退期血管瘤19例,血管畸形23例(动静脉畸形19例,静脉畸形4例)。所有标本病理诊断均按国际脉管疾病协会1996年分类规定标准进行。同时,取21例临床包皮环切术后的包皮作正常皮肤组织对照。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27例增生期血管瘤标本,19例消退期血管瘤标本,23例血管畸形标本及21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中α-干扰素受体(IFN-αR)、γ-干扰素受体(IFN-γR)、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情况。统计它们的表达阳性率和阳性指数。所有统计数据以百分率或均数±标准差( ±s)的方式表示,在SPSS 13.O统计软件下行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别。 结果:在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都可检测到上述受体的表达。血管瘤的IFN—Q R、ⅢN.Y R、GR和ER阳性率分别为67g/0(31/46),37%(17/46),859/0(39/46),67%(31/46),高于上述受体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的阳性率。其中GR在血管瘤中的阳性率最高,其次是IFN-αR和ER,最低的是IFN-γ R。在增生期血管瘤中IFN-α R、IFN-Y R、GR和ER的阳性指数分别为53.14±4.58(n=18),35.26±3.69(n=11),39.16±5.38(n=24)和32.72±3.87(n=20),高于它们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本组资料显示不同的血管瘤标本中药物受体表达的情况不同,同一标本中可同时表达2种及2种以上的受体。IFN-αR、IFN-γR、GR和ER在增生期血管瘤中表达高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了解不同的血管瘤组织中含有不同的药物受体,有助于在治疗血管瘤时选择有效的、针对性强的药物及制定正确的用药方案。对严重的血管瘤,尚可以考虑联合用药。 目的:近年来,干扰素治疗血管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甚至发挥出一些比激素更优越的特性。但是,干扰素治疗血管瘤的机理尚不明确,影响了它的应用推广。本研究以血管瘤的裸鼠移植模型为基础,了解γ—干扰素(IFN-γ)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有效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切除血管瘤组织,部分标本送病理切片证实为增生期婴儿型毛细血管瘤,同时,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证实均为IFN-γR阳性。瘤体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三次,切成5mm×4mm×3mm的小块,经皮肤切口移植到裸鼠皮下,每只4处,分别位于双侧前肢腋下及双侧后肢根部,移植工作在标本离体后1h内完成。普通鼠食饲养,移植后第二日,皮下注射雌二醇0.02ml(10<'-5>mg)一次,促进移植瘤的生长,建立血管瘤的动物模型。 移植后第30天,将建模成功的8只裸鼠分为干扰素治疗组(组1,4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组2,4只),分别间日在裸鼠皮下注射干扰素0.05ml(100万国际单位/m1)或生理盐水0.05ml。在注射当天、注射后1周、2周分别观察移植瘤体积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血管瘤组织中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γ-干扰素受体(IFN-γR)、细胞增殖核抗原Ki一67、凋亡相关蛋白激酶一1(DAPK一1)的表达情况。同时,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表达。在图像分析软件中行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指数分析统计。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 ±s表示,两组间指数行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在移植后30天时,测量两组肿瘤组织间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注射干扰素1周、2周后,两组体积出现统计学差异(P<0.01)。干扰素组的移植血管瘤在2周后体积明显减小,而生理盐水组血管瘤体积增大。 注射后2周,干扰素组血管瘤组织体积明显缩小,瘤体苍白、缺血、固缩变硬。光镜下见血管壁塌陷,管腔变形或破裂,血管内皮细胞稀疏、分散,不再构成完整血管腔。纤维脂肪组织增生,但未见明显炎性病灶。生理盐水组肿瘤组织颜色红润、血供良好、瘤体长大,周围可见滋养小血管长入瘤体。光镜下见毛细血管腔富集,纤维组织少,生长良好。 所有移植瘤组织鼠抗人CD<,31>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证实其瘤体组织来源于人体,而非诱发的鼠的血管瘤。 干扰素治疗组γ-干扰素受体(IFN-γ R)阳性指数为46.14±5.29,生理盐水组为43.68±8.4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 治疗后干扰素组Ki-67阳性指数为7.53±1.36,低于对照组的22.29±3.78(P<0.01)。 干扰素组DAPK-1为42.31±2.31,细胞凋亡指数为70.43±4.15,均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干扰素组DAPK—l与细胞凋亡指数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849,P<0.01)。 结论:根据本实验结果显示,γ—干扰素对婴幼儿血管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促进其消退。其作用机理与γ—干扰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有关。干扰素可作为治疗严重的血管瘤疾病,如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主要药物。对激素抵抗的患者,可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