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力对大鼠颞下颌关节影响的初步研究
【6h】

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力对大鼠颞下颌关节影响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缩略词表

前 言

第一部分动物模型的创建

第二部分形态学观察

第三部分破骨细胞和颞下颌关节软骨下骨改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颞下颌关节软骨下骨改建

临床病例展示

个人简历

致 谢

展开▼

摘要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40%至60%,其中绝大部分为成人。成年人颞下颌关节由于代偿能力下降,改建缓慢而有限,对应力等异常因素更加敏感,其骨改建、退行性变和骨关节病往往同时存在。因此,有关成人正畸牵引力的应用及其关节改建的限度和内在规律一直为临床医生所关注。 正常颞下颌关节包括以下组织结构:关节窝、关节盘和髁状突(包括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软骨下骨对关节软骨起着支撑作用,将髁状突表面所承受的机械压力传递到下方的松质骨,被认为是关节改建和骨关节病首发和原发因素。但是软骨下骨在颞下颌关节改建过程中的作用、结构和变化却知之甚少。本实验研究的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大鼠单侧下颌骨前上牵引的动物模型,观察颞下颌关节盘和髁状突在不对称力作用下的生理性改建和病理性破坏。同时我们也研究了实验动物髁状突软骨下骨的分子生物学改变。 在本课题中,我们对208只3月龄SD大鼠左侧下颌升支施加了单侧前上方向的牵引力,手术方法是在颧弓前份和嚼肌粗隆间放置镍钛拉簧以提供持续的矫治力造成下颌骨的不对称性移位。12只大鼠作为对照。实验力值为120克重力和40克轻力。在手术后28天拆除矫治器,持续观察其恢复情况。实验大鼠在手术后3、7、14、28、31、35、42、56天分批处死。我们运用扫描电镜和HE染色观察髁状突和关节盘的生理性改建和病理改变。大鼠髁状突软骨下骨在关节改建中作用和机制是本实验的重点。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artratc-rcsistant acid phosphatasc,TRAP)原位杂交和TRAP染色共同用于 辨别和计算破骨细胞的形态、位置和数量变化。RANKL和OPG免疫组化染 色用于研究破骨细胞功能和软骨下骨改建的内在规律。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动物模型: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不对称力作用下颌骨单侧前上移位的大鼠动物模型。该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正畸不对称牵引,并可部分模拟关节外不对称因素造成的TMJ改建和病变:包括嚼肌功能紊乱、偏侧咀嚼、单侧的颌面肌肉挛缩和疤痕收缩等。 2.关节盘:重力组实验侧由于承受过大的外来持续性牵引力,髁状突前移位置改变剧烈,关节盘出现了相反方向的相对移动,在关节后间隙出现壅塞,关节盘易出现不可逆性的变形;轻力组实验侧盘突关系基本维持,但关节盘和相关韧带长期处在异常拉伸状态,易出现纤维的松解和断裂。对照组由于没有直接加力,关节盘的移位和变形相对轻微。 3.髁状突:髁状突软骨表面和软骨下骨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病理性变化:包括骨小梁纹理结构粗糙和微裂、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有血管长入,假性囊肿、骨赘等。前斜面改建多由关节韧带牵引造成外周性改建和软骨造成的进展性骨改建来完成;中份及后斜面软骨层的厚度变化较大,退行性骨改建也最活跃。 4.破骨细胞的分布和数量:髁状突后斜面皮质终板下方是软骨下骨改建最剧烈的地方,破骨细胞主要分布该处骨陷窝内。在外力的作用下两侧髁状突成熟破骨细胞的数量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位于加力的3到7天和撤力的3到7天,重力在早期能更有效的诱导和活化髁状突软骨下骨的破骨细胞。 5.髁状突软骨下骨改建:轻重牵引力作用对软骨下骨中OPG的表达有量的差异,但是其反应规律是一致的;同时,RANKL表达曲线在轻力和重力作用下其出现高峰的时相出现了不同步现象,导致最终决定骨改建程度的RANKL/OPG比值随应力大小不同而呈现截然不同的变化规律。尽管进行功能力的牵引,髁状突软骨下骨的改建过程远远落后于牙殆的改变。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大鼠下颌骨单侧前牵引动物模型的建立是深入研究不对称力体系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基础,施加于下颌骨的不对称力可引起成年大鼠颞下颌关节的改建甚至破坏。不同力值、不同时间、不同侧颞下颌关节的改建以及外来应力撤除后的组织恢复反应都有各自独特的规律。RANKL和OPG作为破骨细胞成熟活化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子,对不同应力有着相应的变化特征,在髁状突软骨下骨改建中扮演重要角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