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脑卒中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6h】

脑卒中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白细胞计数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了解脑卒中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及动态变化规律;了解影响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计数水平的因素;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与预后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1.前瞻性登记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2月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脑卒中患者;纳入发病时间≤24小时的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时或次晨测量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总计数≥0.0×10<'9>/L则于起病3日和6日左右复查。收集可能影响白细胞计数水平的因素及其他与预后相关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6和12月末的结局(死亡、残疾和复发)。 2.观察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水平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将可能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白细胞计数是否增高(计数≥10×10<'9>/L定义为增高)作为应变量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影响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计数的因素。将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和其他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预后结局(死亡、死亡/残疾)作为应变量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白细胞计数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发病24小时内的脑卒中患者587例。其中出血性卒中176例(30.0%),缺血性卒中411例(70.0%)。 1.入院白细胞计数分布范围2.4×10<'9>/L-26.7×10<'9>/L,中位观察值7.60×10<'9>/L,四分位间距6.00×10<'9>/L-9.88×10<'9>/L,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25)。白细胞计数升高(≥0.0×10<'9>/L)的患者141例,占全部卒中患者的24%。其中出血性卒中自细胞计数升高率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31.3%vs.20.9%,P=0.008)。对39例入院时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但不伴明确感染、且住院期间亦未发生院内感染的卒中患者进行动态分析发现:白细胞计数于发病三日左右明显下降(P<0.05),基本降至正常计数范围(中位值8.87×10<'9>/L,四分位间距7.01×10<'9>/L-9.74×10<'9>/L),至6天左右时仍呈一定下降趋势(P=0.05d.)。 2.入院时感染(OR4.94,95%CI2.610-9.350),发病至入院时间(OR1.19,95%CI 1.009-1.402),NIHSS评分(OR 2.361,95%CI 1.781-3.130)及年龄(OR 0.964,95%CI0.949-0.979)是入院白细胞计数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3.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升高显著增加一、三月死亡和三月死亡/残疾风险(P<0.05),另外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与正常范围计数相比亦显著影响三月死亡/残疾(P=0.007)。但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水平异常均不能独立影响近期预后。 结论: 1.入院白细胞计数升高(≥0.0×10<'9>/L)发生于24%的急性卒中患者,其中出血性卒中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率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若无感染因素,升高的计数水平于三日左右即可能明显下降。 2.独立影响入院白细胞计数水平升高的因素是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感染、入院NIHSS评分。 3.入院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升高增加一、三月死亡和三月死亡/残疾风险,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增加三月死亡/残疾风险,但均不是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