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成都市婴儿辅食添加营养干预研究
【6h】

成都市婴儿辅食添加营养干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成都市婴儿辅食添加现况调查

1.婴儿看护人的辅食添加知识和需求

1.1对象与方法

1.2结果

1.3讨论

2.婴儿辅食添加和生长发育状况

2.1对象与方法

2.2结果

2.3讨论

3.儿保人员婴儿喂养知识、指导现状及需求调查

3.1对象与方法

3.2结果

3.3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营养处方”指导模式对婴儿辅食添加干预的效果研究

1.“营养处方”指导模式的建立

2.对婴儿看护人辅食添加知识的影响

2.1.对象与方法

2.2.结果

2.3.讨论

3.“营养处方”指导模式对婴儿辅食添加行为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3.1.对象与方法

3.2.结果

3.3.讨论

4.“营养处方”指导模式的应用过程评价和应用前景探讨

4.1.对象与方法

4.2.结果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婴儿期食物转换

在读期间学术与科研情况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婴儿月龄增加,单纯的母乳喂养已经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所以在母乳喂养的同时,必须为婴儿逐步添加其他食物和液体,并最终帮助其过渡到家庭普通膳食,这一过程即为“辅食添加”。 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内外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婴儿在4~6个月后普遍出现生长发育迟滞,其主要原因就是辅食添加存在问题,包括添加的时间、顺序不合理,添加的辅食质量差,忽视婴儿进食能力培养,缺乏预防食物过敏意识,以及部分婴儿可能存在能量摄入过量等问题。所以,有学者提出:婴儿期辅食添加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婴儿营养的研究重点。 解决和改善婴儿辅食添加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而成都尚无相关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课题首先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成都市市、区、乡婴儿看护人的辅食添加知识及需求、婴儿喂养和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儿保人员的婴儿喂养指导能力等进行深入了解,在分析其问题和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营养处方”指导模式及一套“婴儿食谱”定量指导方案。 以成都市5所区级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为研究地点,以4月龄婴儿及其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来源于其中2所儿保门诊的研究对象作为干预组,采用“营养处方”指导模式;另3所儿保门诊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儿保指导。经过6个月的“营养处方”干预后,比较干预后两组看护人辅食添加知识的差异,两组婴儿分别在4、5、6、9月龄时辅食添加行为、膳食摄入及生长发育的差异,以评价“营养处方”指导模式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婴儿食谱”的合理性,探讨“营养处方”指导模式在城市基层儿保指导体系中的应用前景,为提高我国城市儿童保健质量、改善婴儿辅食添加状况、促进婴儿营养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成都市婴儿辅食添加现况不容乐观成都市婴儿看护人的婴儿辅食添加知识水平普遍较低。1/2看护人认为婴儿4~6月龄时宜添加果汁/菜水,2/3看护人不知道辅食添加顺序,4/5看护人不知道婴儿4~6月龄期间易缺铁等。看护人最期望通过儿保途径获取婴儿辅食添加相关知识和指导,内容主要包括辅食搭配、食物添加种类及时间和辅食制作等,但对目前儿保指导的满意度较低(36%)。 婴儿辅食添加行为不合理。40.35%~54.78%的3~6月龄婴儿已添加奶粉,添加时间中位数为1月龄。在4月龄前,约1/2的婴儿已开始添加辅食。许多婴儿没有首先添加谷类辅食;在刚满6月龄的婴儿中,近1/2已添加了肉类食物;而6月龄后,婴儿辅食以稀饭为主。 被调查婴儿在3~12月龄的身长、体重总体发育水平与’WHO-NCHS标准参照值接近,婴儿营养不良发生率低,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7.02%和1.41%。6月龄前,未添加谷类的婴儿WAZ值优于已添加婴儿,6月龄后,添加肉蛋类食物的婴儿HAZ值优于未添加者。未观察到各类辅食添加时间的早、晚对婴儿生长发育产生显著影响。 成都市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的157名儿保人员的婴儿喂养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大专以上文化、市区来源的门诊儿保人员的知识水平明显高于高/初中文化、基层来源的儿保人员。不能完整回答辅食添加原则者约占2/3,约1/2的人对单一法引入辅食的原因、首先添加谷类、停止夜间哺乳时间、4~6月龄应添加泥糊状食物等认识不足。儿保指导的难点主要表现在:辅食量化、辅食制作、病儿饮食安排及婴儿进食行为早期培养等方面。儿保人员更希望通过培训和专题讲座的方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2、“营养处方”指导模式干预效果明显、值得推广经过6个月干预研究,干预组看护人的婴儿辅食添加知识水平明显提高,知识得分优秀的比例约占2/3,而对照组不足1/4。主要表现为:能更好的认识添加辅食时间、要求及婴儿进食能力培养等。 干预组婴儿的辅食添加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婴儿辅食过早添加行为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5.19%);首添辅食为谷类的婴儿比例较对照组高(P=0.039);干预组婴儿添加辅食的顺序、添加蛋黄和肉类食物的时间较对照组更合理;在9月龄时,干预组婴儿已形成多样化的辅食结构,但对照组的辅食品种相对单一。 在4-6月龄,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婴儿添加谷类、果蔬类食物的比例更低,摄入的辅食总量少,源于辅食的能量及三大营养素供给量也较对照组少。到9月龄,干预组婴儿添加肉类食物的比例较对照组高,而两组婴儿辅食摄入总量、来自辅食的能量及三大营养素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在控制出生体重差异后,干预组男婴的体重和身长增长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男婴,干预组男女婴儿的其他体格发育指标和生长速度也呈现优于对照组的趋势。在干预期间两组婴儿的患病率没有明显差别。 可见“营养处方”的喂养建议和“婴儿食谱”的定量指导,能使婴儿添加辅食的时间、品种、数量、质量更加合理,最终保障了婴儿的生长发育,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得到干预组看护人和儿保医生们的一致肯定。 综上所述,目前成都市婴儿辅食添加存在诸多问题,采用“营养处方”指导模式及“婴儿食谱”定量参考方案,能对看护人进行有效的喂养指导,改善婴儿辅食添加行为,促进婴儿的营养和健康生长。建议进一步完善“营养处方”指导模式,使其更加程序化和标准化,在城市基层儿保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