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研究
【6h】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 言

一、选题背景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三、主要创新观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范畴界定文献综述及研究框架

第一节 范畴界定

一、资源、自然资源与资源开发

二、环境与环境资源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研究综述

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综述

二、环境治理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的基础

第一节 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资源配置及财富生产理论

四、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理论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六、政府管理理论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的现实基础

一、对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的审视

二、对经济增长结果的反思

三、对既有的制度和政策失灵的反思

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失衡

五、资源环境问题在近年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 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中行为主体间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管理与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

二、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

三、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中的行为主体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

一、制定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完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机制

三、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导向的经济社会管理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中的企业行为

一、包含资源环境投入的企业生产函数

二、包含资源环境投入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决策

三、包含资源环境投入的企业成本最小化决策

第四节 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中的居民行为

一、生态环境产品的消费特性

二、包含生态环境需求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三、生态环境产品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决策的影响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

第一节 资源开发的对象及目标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的现实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开发的内容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开发的途径

四、资源开发中的市场制度安排

第二节 非再生资源开发

一、非再生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

二、非再生资源开采管理

三、非再生资源价格管理

四、非再生资源动态配置管理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开发

一、我国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二、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成因

三、可再生生资源开发的途径与工具

第四节 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

一、四川攀西地区钒钛资源开发

二、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治理

第一节 我国环境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环境治理的内容与特征

二、我国环境治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环境治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四、我国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区域环境治理工具

一、环境治理工具的内涵及特征

二、环境污染控制工具

三、环境质量改善工具

第三节 环境治理工具的动态调整

一、环境治理工具动态调整的客观依据

二、环境治理工具动态调整面临的新形势

三、环境治理工具动态调整的思路与内容

第四节 环境治理的实证研究

一、太湖污染治理的实证分析

二、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实践

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下的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的具体表现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 区域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思路与途径

一、国家战略对区域战略的基本要求

二、区域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三、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实

四、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行动落实

第三节 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展望

一、对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下的资源开发的展望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下的环境治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当,环境治理不力,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的重要原因。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在不同的场合对我国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治理的目标、原则、重点、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明确的规定。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国家发展战略,力求在更高的层面,更加广泛的范围谋求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之策。
   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资源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资源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解决的途径等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共识。这些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涉及资源环境问题的空间属性。一是将资源环境问题的空间属性作为既定的假设前提,从经济学一般的角度揭示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成因,以及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对策;二是以特定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研究特定地理空间的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问题。
   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空间属性,将空间属性作为既定的假设前提,必然会降低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研究特定地理空间的资源环境问题虽然顾及了资源环境问题空间属性,但特定地理空间条件的不可复制性对研究成果的普及和推广形成较大的约束。论文重点关注了资源环境问题的空间属性,并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政府、企业、居民在区域资源开发及环境治理中的行为选择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首先,论文从公共产品、外部性等方面,分析了资源环境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对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的审视、对经济增长结果的反思、对既有的制度和政策失灵的反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失衡等角度,阐述论文研究的现实基础。其次,论文在分析政府、企业、居民等行为主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般联系的基础上,对这些行为主体在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中的行为选择,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第三,论文在对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开发的现实基础、内容、途径,以及市场制度安排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和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以及不同主体在资源开发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以四川省攀西地区钒钛资源开发和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开发为例;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做了简要的实证分析。第四,论文在总结我国环境治理现状,对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判断的基础上,对环境治理工具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工具和环境质量改善工具的二分()类,对不同的环境治理工具的作用机理、改进方法,以及不同主体在环境治()中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从客观依据、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思路与内容等方()对环境治理工具的动态调整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以太湖水污染治理和成都()筹城乡发展中的环境治理为例,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做了简要的实证分析。第五,论文以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为指导,对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对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下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进行了初步的展望。在研究的过程中,论文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论文运用两大财富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下的社会再生产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重新审视。论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下,社会再生产不再是以物质再生产为重点,而是以协调推进物质再生产和自然生态再生产为重点;增强区域物质财富生产能力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财富再生产能力为代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本质是利用自然生态财富再生产的产品促进物质财富再生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的物质投入的本质是运用物质财富再生产的产品促进自然生态财富再生产;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入,不仅是缓解环发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持社会再生产良性运行的题中之义。
   第二,论文从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角度,对不同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环境治理模式间的本质差异进行了研究,指出,不同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环境治理模式间的差异实质是资源开发、环境治理中政府、企业、居民的行为选择以及彼此间关系的差异。论文认为,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主要是经济主体不当行为造成的后果,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环境治理模式直接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的方向和变化程度;提高资源开发效益,增强环境治理效果的关键在于,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一种适应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特殊要求的“政府一企业、政府一居民、企业一居民”关系。
   第三,针对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形成的复杂性,以及难以对价格合理性进行科学判断,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又是权力寻租、腐败易发环节的客观事实,论文提出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定价-动态配置三位一体的开发管理模式,指出,在资源开发的不同环节,资源开发管理的重点不同;在开采管理环节,要强调规则透明、过程公开,要大力维护正常的开发秩序,从严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在定价管理及动态配置环节,要强化市场运作、管理秩序以及管理过程的公开透明。
   第四,论文分析了土地资源在不同条件下具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双重属性,指出,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土地资源的用途管理、效益管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管理。强化土地资源用途管理,是要在保证基本农田规模的前提下,实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等土地用途的协调;强化土地利用效益管理,要求农用地重在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工业用地重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基础设施用地重在提高土地对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城市建设用地重在提高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强化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管理,其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的市场价值。
   第五,论文认为,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两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工具也相应地分为污染控制工具和环境改善工具两种类型;污染控制工具主要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力求通过控制污染排放量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主要适用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环境改善工具主要针对生态破坏问题,力求通过转变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间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第六,论文对环境治理工具动态调整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索;认为,环境治理工具动态调整的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环境治理具有管理对象和环境影响对象的非同一性,环境污染具有影响的滞后性和隐蔽性,这导致环境治理工具效果的难以准确预见;第二;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认识不足,环境治理目标难以准确界定,这可能导致环境治理工具的低效性;第三,政治因素往往会对环境工具的选择产生较大的影响,政治目的和环境治理目的的非完全统一性导致环境治理工具的低效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