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研究
【6h】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0 导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1.1 二元结构的涵义

0.1.2 “制度性二元结构”一元化的转换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0.1.3 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0.1.4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制度创新

0.2 研究思路

0.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4 论文的框架结构

0.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0.5.1 可能的创新

0.5.2 存在的不足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1.1.2 毛泽东的相关论述

1.1.3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

1.2 西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经典理论

1.2.1 刘易斯模型

1.2.2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1.2.3 托达罗模型

1.2.4 其他较有影响的理论

1.3 制度创新理论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一般研究

1.4.2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制度研究

2 建国后劳动力市场发展总体考察

2.1 政府正常干预劳动力市场阶段考察

2.2 城乡隔离二元劳动力市场阶段考察

2.2.1 城乡隔离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2.2.2 城乡隔离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构建基础

2.2.3 城乡隔离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绩效分析

2.3 二元劳动力市场改革阶段考察

2.3.1 二元劳动力市场构建基础的变化

2.3.2 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渐进式过程

2.3.3 改革过程中的双轨二元结构

3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分析框架

3.1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内涵

3.1.1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渊源及内涵

3.1.2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内涵

3.2 制度创新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3.3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原则与模式

3.3.1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原则

3.3.2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模式选择

3.4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

3.4.1 制度体系的构成内容及其关系

3.4.2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

3.5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衡量标准

4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创新

4.1 我国户籍制度的变迁

4.2 我国现行二元户籍制度评价

4.2.1 我国现行二元户籍制度的特征评价

4.2.2 我国现行二元户籍制度的效应评价

4.2.3 我国现行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评价

4.3 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户籍制度创新

4.3.1 现行户籍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4.3.2 现行户籍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

5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5.1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5.1.1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5.1.2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5.1.3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评价

5.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5.2.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5.2.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评价

5.3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

5.3.1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

5.3.2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效应

5.4 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5.4.1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5.4.2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

6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教育制度创新

6.1 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

6.1.1 改革前的我国教育制度

6.1.2 改革后的我国教育制度

6.1.3 我国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形成分析

6.2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及其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影响

6.2.1 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总况

6.2.2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具体表现

6.2.3 城乡教育差距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影响

6.3 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教育制度创新

6.3.1 现行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6.3.2 现行教育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

7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7.1 农村土地制度的内涵

7.1.1 农村土地制度的界定

7.1.2 农村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基本制度类型

7.2 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7.2.1 农民土地所有制阶段(1949-1953年)

7.2.2 农地集体所有化改革阶段(1953-1978年)

7.2.3 农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阶段(1978年至今)

7.3 现行农地制度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影响

7.4 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农地制度创新

7.4.1 建立耕种及环保必要用地的有效保护机制

7.4.2 坚持土地集体所有,规范村组集体组织的运作

7.4.3 积极促进土地流转

7.4.4 建立健全土地征用程序

8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金融制度创新

8.1 财政与金融制度

8.1.1 财政与财政制度

8.1.2 金融与金融制度

8.2 我国城乡二元财政制度分析

8.2.1 我国财政制度的变迁

8.2.2 我国财政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

8.3 我国城乡二元金融制度分析

8.3.1 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

8.3.2 我国金融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

8.4 二元财政金融制度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

8.4.1 财政金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相关效应的一般分析

8.4.2 二元财政金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负面效应

8.5 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财政制度创新

8.5.1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的创新

8.5.2 增加劳动需求的创新

8.5.3 改善劳动供给的创新

8.6 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金融制度创新

8.6.1 借鉴伊斯兰金融体制,大力发展“完整型”合作金融组织

8.6.2 大力发展社区银行,有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8.6.3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业发展

9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创新

9.1 公共就业服务计划的具体内容

9.1.1 公共就业服务计划内容的开放性

9.1.2 公共就业服务计划的基本内容

9.1.3 西方国家的公共就业服务计划--以丹麦为例

9.1.4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计划存在的问题

9.2 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制

9.2.1 西方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制

9.2.2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9.3 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创新

9.3.1 公共就业服务计划内容创新

9.3.2 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制创新

10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10.1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0.1.1非正式制度及其创新

10.1.2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0.2 我国非正式制度中制约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10.2.1中央集权、家族化观念

10.2.2“天人合一”的一体化观念

10.2.3“中庸”思想

10.2.4平均主义思想

10.3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原则

10.3.1以道德教化为核心

10.3.2以文化建设为载体

10.3.3以政府介入为效率保障

10.4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新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10.4.1培育“人治”与“法治”并重,“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的理念

10.4.2培育国民一体化观念下的科技精神

10.4.3培育国民的主人翁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

10.4.4打破传统平均主义,树立机会均等的理念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就成为我国学者和政府关注的一个重点。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力是我国最为丰富的资源。但大量劳动力堆积在农村,不仅使这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还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人均收入的提高,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对转换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改革三十年的进程中,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仍然相互隔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成功。其中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制度体系。因此,研究如何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以打破旧制度的桎梏,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系统分析的方法,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视角,对相关的制度创新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由十一章构成,共分为十个主题。
   第0章“导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框架与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1章“相关研究综述”。本章考察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制度创新的理论和当前我国国内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思想,对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西方经济学相关观点的考察,也可以为当前我国二元结构的转换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研究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则直接对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国内研究现状的综合考察,对于本文在现实环境下吸收有益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同样具有莫大的价值。
   第2章“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总体考察”。本章以历史的视角总体考察了建国后至今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三大阶段。其中,重点关注了城乡隔离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其思想基础、人口基础、战略基础和经济基础等四大构建基础。城乡隔离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缺陷是其低下的经济绩效。本章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考察了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进程,对新出现的双轨二元结构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下一步劳动力市场改革的重点工作将集中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教育制度和农地制度等配套制度创新方面。
   第3章“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分析框架”。本章为全文安排了基本的分析架构。首先,本章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行了界定,认为其可以描述为:统筹考虑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安排,通过对相关制度体系的创新,取消基于户籍的就业歧视,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城乡劳动力在就业方面享有均等的机会,并通过各种公共就业服务政策,使这种机会转化为实际就业。随后,本章分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必要性,并指出要完成一体化进程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研究发现,我国应该采取强制性、渐进式的模式,并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等原则进行相关制度创新。本章在最后还对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和衡量标准进行了研究。
   第4章“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创新”。本章主要通过对我国户籍制度各个发展阶段的考察,分析其本质特征及绩效,提出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的思路。研究发现,就其功能而言,发达国家的户籍管理一般只具有基本功能即人口登记,或稍许涉及到社会管理的税赋管辖、选举权管辖等内容。但我国却在户籍上附加了许多额外利益。限制自由迁移、附加社会管理功能、划分户籍等级和身份世袭(代表着额外利益)、违宪是我国户籍制度的典型特征。这种户籍制度在当时的背景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就业歧视的局面。虽然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现行制度仍然没有还原户籍的价值中立性。本文认为,在进一步制度创新中,明确民众的基本权利,允许适度的地区差别,并采用四证模式,保证民众的自由迁移权利是其中的要点。
   第5章“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本章分别对我国城镇、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损,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则表现出企业保险、内部二元保险和就业保险的特征。这种格局带来了包括城乡分化在内的很多负面效应。正在进行的相关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距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目标还甚远。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也有利于化解城乡居民的对立局面,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本文认为,在下一步制度创新中,不管是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都应该在渐进性原则的指导下逐步走向一体化。而失业保险的改革重点在于扩大覆盖面,吸纳所有的非自我雇佣劳动者。社会保险是公共产品,或者说至少是准公共产品,因此在改革中,应该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6章“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教育制度创新”。本章以多元办学体制、管理权限下移、重点学校制度及义务教育制度等为出发点,考察了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过程。研究发现,我国教育制度对于乡村教育的歧视导致了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升学率等诸多方面的城乡教育差距。究其因为,根本上在于中央和省级财政没有承担应负的责任,而地方财政又没有承担的能力,最后造成了农村教育农民办的局面。城乡教育差距最终会表现为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差距,不仅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不利于农民工维护自身的权益。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提高经费保障的层级,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投入主体。为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教育投入还应该在均衡发展的原则下适度地向农村和中西部倾斜。同时,新的教育制度应恰当定位收费教学内容,并重点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
   第7章“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本章研究了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过程,并分析了现行农地制度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负面影响。研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及土地流转不畅,是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以此为基础,本章提出了农地制度创新的具体思路,要求在建立耕种及环保必要用地有效保护机制的基础之上,规范村组集体组织的运作,积极促进土地流转。研究认为,国家购买制是有效保护耕种及环保必要用地的长远选择,而建立健全土地征用程序,则是在征地过程中保护农户权益的关键。
   第8章“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金融制度创新”。本章对我国二元财政金融制度的演变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认为,在释放效应、结构效应和政策组合效应等方面,二元财政金融制度都阻碍了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因此应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本章在加快劳动力释放、增加劳动需求、改善劳动供给等方面提出了财政制度创新的建议。同时,大力发展“完整型”互助金融组织及社区银行、深化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推广财政支持性农业保险等措施,是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金融制度创新的要点。
   第9章“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创新”。本章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就业服务计划及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制度创新建议。研究认为,在公共就业服务计划方面,应该尽快建立三方协商机制、保证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在城乡之间的公平性,并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在农村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在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制方面,则应该建立“政府提供经费、机构市场化操作”的就业服务模式,并形成“地区化、多中心”就业服务体系。
   第10章“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非正式制度创新”。本章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对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并认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也离不开非正式制度创新的支持。本章分析了我国非正式制度中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起制约作用的几个主要因素,其中包括中央集权和家族化观念、“天人合一”论、“中庸”思想以及平均主义思想。以此为基础,本章提出了建设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具体建议,并认为应该采用政府介入的主动模式,以加快新文化的建设进程。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
   1、明确了我国城乡隔离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构建基础。在计划经济时代特定的背景下,城乡隔离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有着其深刻的思想基础、人口基础、发展战略基础及所有制基础。改革开放之后,发展战略的改变诱致其他基础同样发生变化,二元劳动力市场已经失去了基石,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是当前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提出了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基本框架。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应该采取强制性、渐进式创新相融合的模式,并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共同发展、公平的原则。制度创新应该包括正式制度创新和非正式制度创新。创新的衡量标准应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战略的目标紧密相关。
   3、提出了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正式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正式制度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农地制度、财政金融制度、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在制度创新中,户籍制度方面,要求严格保证户籍的价值中立性,保证农村劳动者不因其户籍遭受就业歧视,并获得均等的其他基本利益;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求城乡居民获得同样的基本保障,但这个过程可以是渐进的,并不要求一步到位;在教育制度方面,要求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又需要提高省级和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承担比重;在农地制度方面,要求积极促进土地流转,但又能够在流转中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因此应该建立健全土地征用程序;在财政金融制度方面,要求对城乡一体化就业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和产业支持,以加快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方面,要求通过各种安排,使劳动者能够切实把握前述各种制度创新提供的就业机会,并有效保护劳动者权益。
   4、提出了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基本思想。在我国的非正式制度中,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起主要制约作用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和家族化观念、“天人合一”论、“中庸”思想以及平均主义思想。因此在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培育“人治”与“法治”并重、“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的理念,培育国民一体化观念下的科技精神,培育国民主人翁精神和探索冒险精神,并打破国民的传统平均主义思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