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法院如何思考——刑事判决形成过程的经验研究
【6h】

法院如何思考——刑事判决形成过程的经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如何触及刑事判决形成的实际?

1.3 进一步的限定与说明

1.4 本文的标题,以及研究的基本内容

2 法官如何审判:判决形成的司法过程

2.1 问题的提出

2.2 法官如何审判:判决形成司法过程的实证考察

2.2.1 如何获取裁判信息:主动收集与指挥庭审

2.2.2 如何判定案件事实:证据材料的采纳与采信

2.3 制度空间、实践压力与认知倾向:影响法官审判行为的诸因素

2.3.1 制度空间的促动

2.3.2 现实压力的作用

2.3.3 认知倾向的影响

2.4 如此审判的制度性影响

2.4.1 保障人权与查明事实:不利制度后果的双重分析

2.4.2 从诉讼效率、社会效果到制度创新:法官行为可能的积极效果

2.5 结束语

3 法院如何决策:判决形成的组织决策过程

3.1 问题的提出

3.2 判决形成的组织过程:实践中的法院内部诸决策机制

3.2.1 规范与历史上的法院内部决策机制及其实践

3.2.2 近十年来的新发展

3.3 行政权阴影下的多元化整体作业模式

3.3.1 法院内部诸决策机制的基本特征

3.3.2 一种行政决策模式?

3.3.3 行政权阴影下的多元化整体作业模式

3.4 为何如此决策:行动者的理由

3.4.1 为什么选择民主集中型决策机制

3.4.2 为什么选择行政审批型决策机制

3.4.3 为什么选择讨论咨询型决策机制

3.4.4 为什么多元化整体作业?

3.5 内涵的制度根源,尤其诉讼制度上的根源

3.5.1 司法制度上的根源

3.5.2 刑事诉讼制度上的根源

3.6 结束语

4 判决结果中的能动平衡:以可能判决无罪的案件处理为重心

4.1 问题的提出

4.2 法院的外部结构:以可能判决无罪案件为中心的考察

4.2.1 可能判决无罪案件的构成

4.2.2 围绕可能无罪案件的法律外结构

4.3 法院的应对之策及其理由

4.3.1 法院的应对之策

4.3.2 能够如此应对的理由

4.4 以刑易罪与定罪过程中的利益平衡

4.4.1 以刑易罪的独特实践

4.4.2 定罪的利益平衡模式

4.5 可能的制度性后果

4.5.1 利益平衡的负面后果

4.5.2 法官策略行为的意外后果

4.6 结束语

5 结论

5.1 判决形成过程的实践全貌:一个重构

5.1.1 谁在(参与)判决?

5.1.2 判决形成过程中考虑哪些因素?

5.1.3 以何种方式形成判决?

5.1.4 形成什么样的判决?

5.2 法律、组织与行动者:一个框架性解释

5.2.1 框架的构成要素及其说明

5.2.2 对判决形成过程实践面目的解释

5.3 可能改变的和难以改变的:对未来判决形成过程面貌的预测

5.3.1 可能改变的因素

5.3.2 难以改变的因素

5.3.3 未来判决形成过程的可能实践面貌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对于中国的刑事判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知之甚少。不仅学界很少关注,实务人士也因各种原因而三缄其口。鉴于法律和实践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实践对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不了解实践已经导致的诸多问题,非常有必要弄清楚判决形成过程的实践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对于规范论者而言,判决的形成过程毫无疑问应当是一个司法过程,简单说就是中立的裁判者公正解决被告人和追诉者之间关于被告人是否有罪、应当承担何种罪责争议的过程。但是在中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判决形成过程的面貌要复杂得多。不仅判决形成的司法过程呈现出独特的面目,而且许多案件还要额外经过一些法院内部的组织化程序才能形成判决,某些案件甚至要经过与法律之外的诸多因素和力量讨价还价才能作出决定。
   本文以一个基层法院的实践为主要素材,研究了判决形成的上述复杂过程为了尽可能的贴近实际,除了进行实地调研之外,本文秉承了一种从行动者行动及其过程切入,整体性理解刑事判决形成过程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全文不仅从“法官如何审判”的角度考察判决形成的司法过程,还从“法院如何决策”的角度考察了判决形成的组织过程,并从具体定罪量刑的角度反观了判决形成中法院同法律之外因素和力量能动交往的利益平衡过程。
   当然,全文并不限于描述法官如何审判、法院如何决策以及法院法官如何与外交往,而是要尽可能的抽象出各自实践所内涵的基本模型或者规律性的内容,尽可能的展现行动者的各种看法和观点,弄清法院法官如此审判、法院如此决策以及如此定罪量刑的各自理由,析出影响法院法官如此裁判的各种因素,展现法院法官在判决形成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并指出法院法官如此审判、法院如此决策以及如此定罪量刑的制度性后果,并尽量对实践中可能存在的点滴创新保持敏感。
   具体而言,就判决形成的司法过程而言,本文一改以往论者多只关注庭审方式而忽略法官判定的做法,既关注“审”,更关注“判”,既考察庭内,也注意庭外,围绕法官如何获取裁判信息和如何判定案件事实两个方面,描述了法官在信息获取实践中消极调查、积极阅卷和事实判定中偏袒控方、限制乃至排斥辩方的行为,分析了影响法官如此审判的诸因素,包括制度空间、实践压力和认知倾向等层面各自内涵的多种因素,并考察了法官如此审判的制度性后果,包括在发现真实和保障人权上的不利的后果,以及在制度创新上可能具有的积极价值。
   就判决形成的组织过程而言,本文将不仅关注以往学者所在意的法院行政化决策方式,更要关注不具有行政色彩的决策机制,勾画了法院内部决策机制的复杂面貌,具体描述行政型决策机制,民主集中型决策机制和咨询顾问型决策机制三种法院内部决策机制的实践面孔;指出了这三种法院内部决策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极为特殊的以行政权为纽带的多元化整体决策模式,并强调了其与行政化决策模式的分殊;考察了行动者选择这种决策模式的实践理由,指出其与法院内部各个层次行动者在面临各种现实条件和压力时的能动性行为紧密相关,尤其揭示了其与刑事诉讼制度在权利监督机制上的阙如和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制度能力较弱存在的深层关联。
   就判决形成中法院法官与法律之外因素和力量的能动交往过程而言,本文没有从正面考察和分析法院在裁判中如何与法律之外因素交往的过程,而是从判决结果中有悖常理的定罪量刑实践出发反观了这个过程,并为此以可能判决无罪的案件为例考察了法院在审判中面临的外部权力构造,揭示了法院法官在面对这些外部结构时的应对策略,分析了法官如此应对的理由以及这些策略具体实施方式,指出了法院的这种定罪量刑实践所内涵的与典型的规则模型极为不同的利益平衡模式,尤其强调了这个过程中法院法官的能动性和自我保护逻辑,揭示了这个能动的利益平衡过程对程序法治、法律职业群体、侦查能力建设等方面产生的广泛制度影响和对司法独立产生的意外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除了分别考察和分析了判决形成的三个具体过程之外,本文还在最后围绕“谁在判决”、“判决形成过程中考虑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形成判决”、“形成什么样的判决”四个层次重构了整个判决形成过程的实践全貌,从法律、组织和行动者三个层面对这样的判决形成过程面貌作了一个框架性解释,并结合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前瞻了中国刑事判决形成过程的可能实践面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