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药材毛冬青改善缺血性脑中风有效部位的初步药学研究
【6h】

中药材毛冬青改善缺血性脑中风有效部位的初步药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前 言

2 正文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毛冬青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致 谢

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毛冬青为《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品种,是冬青科植物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et Arn的干燥根,为我国南方常用中药,具有凉血、活血、通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八十年代以来,毛冬青及其复方制剂在临床上已广泛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在抗血栓及消除脑中风引起的脑水肿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课题针对毛冬青改善缺血性脑中风的药效物质基础不清楚,药材缺乏合理、完善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方法的问题,分别采用体内外药效学试验筛选出了毛冬青改善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其中两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与有效部位的指纹图谱研究,并初步完成了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采用大鼠脑水肿模型和小鼠体内血栓模型,对毛冬青系统溶剂提取物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确认毛冬青正丁醇提取物为改善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部位;运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Rp-C18柱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方法,对毛冬青正丁醇提取物进行色谱分离,得到了4个单体化合物;采用多种光谱学方法,如MS、1H-NMR和13C-NMR等完成了其中3个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分别为新毛冬青素(Neopubescensin)、栀子苷(Geniposide)和毛冬青皂苷甲(Ilexsaponin A),化合物Ⅳ的结构正在解析过程中。文献检索表明,新毛冬青素和栀子苷均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得。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法对分得的4个化合物完成了体外药效学研究,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尤以新毛冬青素和化合物Ⅳ最为明显,血小板抑制率分别达到59.6±13.12%和61.8±11.1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毛冬青药材进行了两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建立了新毛冬青素和栀子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完成了3批药材的含量测定,该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毛冬青药材的质量控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毛冬青改善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部位——正丁醇部位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建立了毛冬青有效部位的标准指纹图谱,并暂定毛冬青有效部位与标准指纹图谱比较,相似度不得低于0.8。通过该方法控制有效部位的质量,具有操作简便,稳定性、重现性、精密度良好的优点,有广泛的适用性。 此外,本课题还采用新毛冬青素作为质控指标,对毛冬青药材进行了提取工艺研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以60%乙醇为提取溶剂,9倍量进行回流提取,提取2次,每次3小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了该有效部位的纯化工艺研究,确定最佳的纯化工艺为:以D-101大孔吸附树脂为纯化介质,用蒸馏水、20%乙醇和60%乙醇依次洗脱,毛冬青总苷主要富集于60%乙醇洗脱部位。 本课题较为系统的研究了毛冬青改善缺血性脑中风有效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揭示了正丁醇部位为改善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部位,建立了其中两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完成了正丁醇有效部位的指纹图谱研究,并建立了该有效部位的标准指纹图谱。以新毛冬青素为质控指标,初步完成了正丁醇有效部位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为毛冬青改善缺血性脑中风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促进了毛冬青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