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静息态fMRI观察针刺不同组穴对偏头痛患者大脑局部一致性影响的研究
【6h】

基于静息态fMRI观察针刺不同组穴对偏头痛患者大脑局部一致性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词表

引言

试验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讨论

1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3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

4本试验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穴位和效应指标的选择

5功能磁共振技术在针灸研究领域的应用

6局部一致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方法的选择

7本试验的临床效应分析

8本试验功能磁共振成像局部一致性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综述: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穴位配伍浅析

附件二:临床指标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研课题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针刺不同组穴治疗偏头痛患者,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对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探索针刺不同组穴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
  方法:
  1.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偏头痛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5例。A组针刺双侧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B组针刺双侧耳和髎、大陵、光明、太白。隔日针刺治疗一次,治疗8次为1疗程,4个疗程,共计32次,每次治疗30min。观察周期为16周,包括基线期4周(-4-0周)、治疗期8周(0-8周)和随访期4周(8-12周)。在患者入组的0周、4周、8周、12周进行头痛情况评价。治疗前后及随访观察头痛次数、头痛平均持续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计分法评分等临床指标。
  2.研究过程中对偏头痛患者进行2次fMRI扫描,分别在入组前3天内和治疗结束后3天内进行,观察针刺不同组穴对患者大脑局部一致性的影响。
  结果:
  1.在入组8周时,A组偏头痛患者与治疗前(0周,基线期)比较,头痛次数、VAS、计分法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痛平均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偏头痛患者与治疗前(0周,基线期)比较,头痛次数、VAS、头痛平均持续时间和计分法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组间比较,各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组12周时,A组偏头痛患者与治疗前(0周,基线期)比较,各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偏头痛患者与治疗前(0周,基线期)比较,VAS、头痛平均持续时间、计分法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痛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组间比较,头痛平均持续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A组治疗后,边缘系统的双侧前扣带(ACC)、脑岛,右侧豆状核;丘脑的双侧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丘脑乳头体,右侧腹外侧核,左侧内侧背核、丘脑后结节;额叶的双侧中央前回、右侧额下回(IFG);颞叶的双侧颞下回(ITG)、颞上回(STG)、颞横回;枕叶的双侧楔叶、舌回,右侧枕中回;顶叶的双侧中央后回;小脑的双侧山顶;脑干的双侧脑桥、延髓,右侧中脑黒质、红核等部位的局域一致性(ReHo)值增高。边缘系统的双侧中扣带回、后扣带回(PCC),左侧海马回;额叶的双侧额中回(MFG)、额内侧回、额上回(SFG);颞叶的双侧颞中回(MTG)、左侧 ITG;枕叶的左侧枕下回;顶叶的双侧角回、楔前叶、缘上回,右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小脑的双侧扁桃体,右侧山顶,左侧小脑舌、山坡、结节等部位 ReHo值降低。
  B组治疗后边缘系统的右侧PCC、尾状核、脑岛,左侧ACC;额叶的双侧SFG、MFG,右侧IFG;颞叶的双侧STG、MTG,右侧缘上回;枕叶的右侧枕中回;小脑的左侧山坡、悬雍垂等部位的ReHo值增高。边缘系统的双侧脑岛、海马旁回,左侧扣带回;额叶的双侧MFG,右侧SFG、MFG、IFG;颞叶的左侧STG、MTG;枕叶的右侧舌回、左侧梭状回;顶叶的双侧顶下小叶、右侧中央后回;小脑的右侧山坡,左侧山顶、扁桃体等部位的ReHo值降低。
  结论:
  1.针刺两组不同腧穴均能改善偏头痛患者的头痛次数、头痛平均持续时间、头痛强度、伴随症状等临床症状,但只有治疗组对平均持续时间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本研究初步表明针刺治疗偏头痛有效,但针刺不同组穴的效应差异是否存在尚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证实。
  2.针刺不同组穴对偏头痛患者的大脑局部一致性的影响提示:两组组穴均能引起偏头痛患者大脑前扣带回和前额叶的局部一致性增高,这可能与患者对针刺改善头痛症状的期待效应有关;治疗组特异性的引起的脑干、丘脑的局部一致性增高,这可能治疗组针刺对偏头痛患者与内、外侧痛觉系统的调节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