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像及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6h】

慢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像及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设计制定临床资料信息采集表

2.2.2 胃镜检查

2.2.3 病理活检

2.2.4 资料收集

2.2.5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内镜检查资料

2.3.3 病理检查资料

2.3.4 中医辨证分型

2.3.5 内镜下胃黏膜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2.3.6 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

2.3.7 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

3 讨论

3.1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3.2 慢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3 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4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

3.5 局部、微观的视诊乃中医望诊之延伸

4 结论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慢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像、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附:临床资料信息采集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像及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纳入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经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135例,收集其内镜下胃黏膜表现、病理改变和中医证候资料等,建立临床资料信息数据库,使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探索慢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像及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结果:⑴135例纳入病例中,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者103例,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者32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者以脾胃湿热型(30.10%)和肝胃郁热型(20.39%)居多,后者以脾胃虚寒型(43.75%)为主;胃黏膜呈红斑改变者77例,无红斑者58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黏膜呈红斑改变者脾胃湿热型(28.05%)较多;胃黏膜水肿者62例,无水肿者73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黏膜水肿者以脾胃湿热型(32.26%)和脾胃虚寒型(22.58%)多见;胃黏膜糜烂者54例,无糜烂者81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黏膜糜烂者脾胃湿热型(38.89%)最多;胃黏膜糜烂者中,平坦型26例,隆起型28例,两种不同类型胃黏膜糜烂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出血者36例,无出血者99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黏膜出血者脾胃湿热型(38.89%)、肝胃郁热型(25.00%)和胃络瘀阻型(22.22%)较多;内镜诊断非萎缩者101例,萎缩者34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者以脾胃湿热型(30.69%)多见,后者以脾胃虚寒型(44.12%)多见;病变部位(或范围)在胃窦者68例,胃体者20例,全胃者47例,不同病变部位(或范围)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135例纳入病例中,慢性炎性反应轻度者77例,中度者49例,重度者9例,三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活动者19例,非活动者116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者63例,非萎缩者72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肠化者29例,无肠化者106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135例纳入病例中,非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101例,病理检查确诊58例,符合率57.43%;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34例,病理检查确诊20例,符合率58.82%;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78例,总符合率57.78%。
  结论:慢性胃炎呈不同胃黏膜特征性表现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慢性胃炎呈不同胃黏膜常见病理改变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差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慢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像有助于辨识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