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方剂“主治”的概念与范畴研究
【6h】

方剂“主治”的概念与范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历代方剂主治文献的回顾

1.先秦·杂乱中萌芽

2.两汉·《伤寒论》中成型

3.晋唐·遗憾中停滞不前

4.宋代·繁荣中逐步成型

5.金元·继承中发展

6.明代·发展中趋于完善

7.清代·冲击下进一步升华

8.近现代·临床中突出简便、实用

小结

二、相关典籍之方剂主治分析

1.《黄帝内经》·不越症状的范畴

2.《伤寒论》·引入证候

3.《千金方》、《外台秘要》·以症状病因为主

4.《局方》·加入病机、病因、佐证

5.《世医得效方》·将舌象加入佐证

6.《医方考》·继承证候,重视佐证

7.《成方切用》·内容开始完善

8.历版《方剂》教材·证候、症状、佐证(舌象兼脉象)

小结

三、方剂主治的有关认识

1.概念与范畴的含义

2.方剂主治的概念

3.方剂主治的范畴

4.《药典》中的方剂主治

四、结论

1.方剂主治的概念

2.方剂主治的范畴

结语

问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附表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方剂“主治”概念与范畴的研究,是指从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对方剂的主治进行研究,确立其概念。主治是方剂的指针,随着方剂的应用而存在。主治的发展随着方剂理论的进步不断发展,目前方剂的主治主要包括证候、病机、病名、佐证这些较为简洁的元素,但这样的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这些表述的形成原因、历史背景都值得我们一起探讨。本论文的目的就在于理清方剂主治的发展脉络,探讨主治的概念与范畴,以此来完善方剂的教材建设,为《药典》的修订提供参考,促进方剂学科的发展,有效地为方剂教学科研及临床服务。
  先秦时期,方剂主治是以症状为主的经验用药为主,两汉时期仲景著《伤寒论》将中医引向辨证论治,此后随着“辨证论治”融入到中医学临床诊疗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方剂主治中重要的一个元素??证候被确立下来,“辨病论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中医方剂在发展中“方证对应”逐步取代了“方病对应”,证候成了方书之中方剂主治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元素,方剂主治基本成形,包括了:症状、证候、症候群、病机、中医病名,随着西方医学进入中国,西医病名也开始纳入了方剂的主治之中。
  《黄帝内经》的主治不越症状的范畴,《伤寒论》将辨证论治引入了主治,《千金方》、《外台秘要》主治以症状病因为主,《局方》的主治仍是以症状为主,加以病机、病因、佐证,《世医得效方》主治之中开始将舌象作为方剂主治的佐证《医方考》主治以症状为主,继承了辨证论治,融入了佐证,《成方切用》的主治包含证候、病名、病因、病机、佐证,《方剂》教材中主治:证候、症状、佐证舌象兼脉象。方剂主治在各著名方书中的记载经历了由简单到完善再到简洁的过程。
  治法是指导原则,指导方剂的组方与配伍具体实施;主治是方剂的运用指针,指引方剂到达他所最为适应的病证。适应症是西医学的概念,适应症相对局限而方剂主治更具有辨证论治的思想。方剂主治的应用不会局限于其文字表述,而其核心是辩证思治。方剂的运用随着方剂的发展在发生一些变化,运用范围在不断扩大。《药典》对临床方药的表述具有局限性,中医应当制订一部不拘泥于西药模式的《方典》,根据中医用药组方的特点,编撰成册,定期修订,共同遵守。
  方剂主治,是对病因、病机在临床表现的具体描述,证候、脉象、舌象是其基本要素,也可包括病名。方剂主治与病因、病机、症状、病名、证候、佐证具有广泛、深刻的联系。

著录项

  • 作者

    陈龙;

  • 作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学科 方剂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沈涛;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方剂学;
  • 关键词

    方剂主治; 病因病机; 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