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肝脏节律相关基因参与电针调整节律紊乱的作用研究
【6h】

肝脏节律相关基因参与电针调整节律紊乱的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引言

1、慢性时差小鼠的昼夜节律的时相特征

1.1实验材料

1.2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

2.电针对慢性时差小鼠自发活动性昼夜节律的影响

2.1实验材料

2.2实验方法

2.3实验结果

2.4小结

3.电针重置慢性时差小鼠生物钟的外周机制

3.1实验材料

3.2实验方法

3.3实验结果

讨论

1、对昼夜节律的认识

2、肝脏与节律的关系

3、模型的选择和建立

4、电针对慢性时差小鼠的节律紊乱的调节

5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节律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节律紊乱小鼠自发性活动昼夜节律时相特征以及电针干预对其节律的影响作用,并以肝脏为代表,研究电针对外周生物钟基因的影响,探讨肝脏相关基因参与电针调整节律紊乱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成都中医药大学时间生物学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小动物自发活动自动记录及分析系统以及美国Clocklab生物节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实验动物自发性活动昼夜节律进行监测和记录。将筛选出的24只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和电针组四组,每组6只动物。按照光暗同步驯化(Light:06:00-18:00,Dark:18:00-06:00)10天,驯化结束后每2天将开灯的时间提前8个小时,共10天,之后恢复自然光照(Light:06:00-18:00,Dark:18:00-06:00)的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处死取材,电针组选取“肝俞”“至阳”穴,在ZT16针刺,频率2/15Hz,电流0.2mA,每次15分钟,每天电针1次,连续电针3天;而自然恢复组不电针,只捆绑平衡刺激;第三天电针后2h处死动物取材保存待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Array法检测各组动物肝脏内的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1)造模前,各组动物自发性活动昼夜节律的周期、峰相位、总活动度和起始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自发性活动表现出明显近似昼夜节律性。造模后,模型组动物自发性活动昼夜节律周期、峰相位、总活动度和起始活动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电针后,电针组小鼠自发性活动昼夜节律的峰相位、总活动度和起始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恢复组小鼠自发性活动昼夜节律的峰相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自然恢复组小鼠电针前后周期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10个基因上调,13个基因下调;自然恢复组与模型组相比有12个基因上调,7个基因下调;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有14个基因上调,9个基因下调,而在以上所有的基因变化中,电针干预具有优势的节律基因是Bmal1、DEC2、Fbxl3和Mtnr1a,其中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生物钟基因Bmal1、生物钟调节基因Fbxl3和褪黑激素抑制剂Mtnr1a的表达上升,而生物钟基因DEC2的表达下降;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生物钟基因Bmal1、生物钟调节基因Fbxl3和褪黑激素抑制剂Mtnr1a的表达下调,而生物钟基因DEC2的表达上调,自然恢复组与模型组比较,自然恢复组的物钟基因Bmal1、DEC2、生物钟调节基因Fbxl3和褪黑激素抑制剂Mtnr1a的表达不变。
  结论:C57BL/6J小鼠造模后,其自发性活动昼夜节律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时相特征为周期缩短、峰相位超前、活动度下降、起始时间点提前;电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慢性时差小鼠自发性活动昼夜节律,并使峰相位和起始时间点恢复;但电针后小鼠的活动度下降,说明电针不能改变小鼠的活动度下降的趋势;电针对小鼠节律的周期也没有影响;电针对慢性时差小鼠肝脏内生物钟基因Bmal1、生物钟调节基因Fbxl3和褪黑激素抑制剂Mtnr1a的上调作用和DEC2的下调作用可能是电针发挥其节律调整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