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早期肝硬化期门穴热图变化特征研究
【6h】

早期肝硬化期门穴热图变化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病例的选择

2.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1.总体完成情况

2.基线分布

3.组内及组间比较期门穴区的三组温度值

4各组特定区域(腹部九分法定位)的三组温度比较

讨论

1.选题依据

2.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3.医用红外热成像的应用

4.穴位的选择

5.“气机”的理论基础

6.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经穴诊断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概况

附件二:Child-Pugh分级法

附件三:拍图sop流程

附件四:受试者站姿

附件五:腹部九分法定位

附件六: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七:典型红外热图示例

附件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利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IRT),观察肝硬化早期患者特定区域(期门穴)的体表辐射热温度值,探索早期肝硬化红外热图的特征变化。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组30例、早期肝硬化组30例及中晚期肝硬化组10例作为研究对象。规范采集受试者的定位红外热图,采用区域对称法,设立以右、左期门穴为中心,向四周扩大1cm×1cm的正方形区域为观察区A、B,设立以右、左期门穴在背部的对称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大1cm×1cm的正方形区域为观察区C、D。医用红外专用计算机识别软件自动生成各区域的最高、最低及平均温度,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区域热值分析;同时按照腹部九分法定位分区,组间对比分析各区域的最高、最低及平均温度。
  结果:
  1、本研究共入选符合要求的病例70例,健康组30例、早期肝硬化组30例、中晚期肝硬化组10例,早期肝硬化组脱落1例,各组均无剔除病例,总体完成情况良好,无不良反应病例。
  2、三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3、组内比较:健康组A与B区域,A与C区域,B与D区域的温度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肝硬化组A与B区域,A与C区域,B与D区域的温度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晚期肝硬化组A与B区域,A与C区域,B与D区域温度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4、组间比较:早期肝硬化组A区域与健康组A区域、早期肝硬化组B区域与健康组B区域的温度比较,早期肝硬化组均升高,温度值具有显著差异(P<0.01);早期肝硬化组A区域与中晚期肝硬化组A区域、早期肝硬化组B区域与中晚期肝硬化组B区域的温度比较,早期肝硬化组均升高,温度值具有显著差异(P<0.01);中晚期肝硬化组A区域与健康组A区域、中晚期肝硬化组B区域与健康组B区域的温度比较,中晚期肝硬化组均升高,温度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5、腹部特定区域的温度比较:早期肝硬化组右季肋区、腹上区、左季肋区、右腹外侧区和左腹外侧区的温度与健康组比较,均升高,温度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晚期肝硬化组右腹外侧区的温度与健康组比较,均升高,温度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其余各区域的温度比较,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6、早期肝硬化组红外热图上出现的异常温带的区域多位于:右季肋区、左季肋区、右腹外侧区和左腹外侧区。
  结论:
  1、红外热成像检测能够为肝硬化早期提供可视化数据。
  2、红外热成像反映的期门穴区温度变化,可作为早期肝硬化的一个客观评价指数。
  3、红外热成像下期门穴区的温度变化对中晚期肝硬化的定性具有参考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