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辨证针刺治疗脾胃气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人口学特点分析
【6h】

辨证针刺治疗脾胃气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人口学特点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目录

引言

1. 选题背景

2.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针刺疗法对脾胃气虚型PDS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脾胃气虚型PD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中西医对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认识

2. 辨证取穴针刺的必要性

3. 辨证针刺与非经非穴治疗脾胃气虚型 PDS 的临床疗效分析

4.人口学特征分析及对针刺总体疗效的影响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的新进展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评价辨证针刺治疗脾胃气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的临床疗效,在研究人口学特征与疾病的相关性的基础上,探讨人口学特征对针刺效应的影响,为辨证针刺治疗PDS的临床运用提供研究依据。
  方法:
  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97例PDS患者随机分为A组(辨证针刺组)、B组(非经非穴组),根据不同取穴方案,每组受试者每日接受1次时长30分钟的电针治疗,共20次,以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NDI)的症状积分表和生活质量评分表为评价指标,分别于入组时、治疗结束、结束后4周随访时评价两组治疗对PDS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
  2、在搜集97例脾胃气虚型PDS受试者的基线资料,通过对基线数据的统计分析,分析其人口学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PDS患者人口学特征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结果:
  1、辨证针刺治疗PDS的临床疗效评价
  (1)针刺治疗对PDS患者症状的影响:
  组内比较的结果显示:与针刺前相比,辨证针刺组在治疗后与随访时都呈现了统计学差异(P=0.000);非经非穴组在治疗后与随访时也都呈现了统计学差异(P=0.000)。
  组间比较的结果显示:与非经非穴组相比,辨证针刺在入组第4周至第8周之间,均可以显著降低患者上腹部不适、餐后胀满或消化缓慢、腹部胀气、恶心的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针刺治疗对PD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组内比较的结果显示:与针刺前相比,辨证针刺组在治疗后与随访时都呈现了统计学差异(P=0.000);非经非穴组在治疗后与随访时也都呈现了统计学差异(P=0.000)。
  组间比较的结果显示:与非经非穴组相比,辨证针刺在入组第4周至第8周之间可以显著改善NDI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干扰领域、认识和控制领域、食物饮料领域、睡眠领域四个领域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人口学特征对针刺治疗PDS疗效影响研究
  (1)PDS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在所有受试者中,性别上:女性患者占比重较大;年龄上:青年患者占比重较大;职业和教育上:高学历患者、职员和学生占比例较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年龄与上腹部不适、不按规律进餐和睡眠领域的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年龄对针刺治疗PDS疗效的影响
  治疗后,以老年人为对照,青年人和中年人的P值分别为0.011和0.032;在第8周时,青年人和中年人的P值为0.015和0.229,两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辨证针刺治疗脾胃气虚型PDS疗效优于非经非穴,辨证针刺和非经非穴均能明显改善受试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2、年龄和性别是PDS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年轻人和女性更容易患PDS,其原因与教育、职业以及性别生理差异有关,并且年龄与上腹部不适、不能按规律进餐的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3、年龄是影响针刺治疗PDS疗效的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