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6h】

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以盆地流体化学一动力学、油气封存箱理论为指导,以构造演化和烃源岩热演化为主线,把握宏观与微观、地表地质与地下地质、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按油气保存体系受盖.源共控的观念,进行油气保存体系的表象性、成因性、有效性分析,对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进行研究。
   依据野外调查及测试和钻井、测井、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了中扬子区盖层综合特征基干剖面,研究区发育有泥质岩类和膏盐岩类盖层,存在下寒武统、中寒武统、志留系、中三叠统—侏罗系等4套区域盖层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等5套局部盖层;结合地表流体的分布特征、地腹水化学性质、水化学对应分析,并从盖层的封闭性能及其间的流体能量的相对独立性,揭示了油气保存体系自T2-J→S→∈2→∈1,覆盖面积逐渐增大且呈“塔式”叠置结构。
   在构造演化研究基础上,对油气保存体系进行了“位、体”改造的成因研究。分析了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早燕山期、晚燕山—喜山期等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盖层的演变特征与流体化学-动力学响应特征,认为盖层发育的沉积体系域、盖层成岩变质程度、盖层变形变位强度、流体宿主性是油气保存体系的主控因素。其中H型的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分别有利于泥质岩类、膏盐岩类优质盖层的形成;中寒武统、志留系盖层具有成岩变质适中的优势;下寒武统、中寒武统盖层具有变形变位强度小的特点;自江汉平原北东襄樊—广济断裂、京山—乌龙泉断裂向鄂西渝东区西部齐岳山断裂,断裂形成时间由早到晚,活动强度由强至弱;鄂西渝东区震旦系—三叠系缺少异源流体,流体宿主性好;远离断层的地区虽然早期具有下古生界异源流体的充注,流体宿主性较差,但在晚期流体充注时,早古生代地层与中生代地层中的流体互不连通,流体宿主性相对较好。
   在烃源岩热演化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油气保存体系“质、量”演变的有效性研究。印支期以来是油气保存体系的重要变革时期,对于∈1、∈2油气保存体系,晚印支-早燕山期烃源灶由干酪根裂解型向油裂解型转化的过程中,保存条件持续;对于S、T2-J油气保存体系,早燕山期烃源灶虽然仍为干酪根裂解型,但受到构造活动改造强度较大,保存条件被削弱。油气保存体系纵向上优劣分异的序列是:∈2→S→∈1→T2→J体系;横向上优劣变迁的序列是石柱、利川、桑植、花果坪、宜昌、沔阳、当阳体系。
   典型油气封存箱具有“构筑-改造-定型”动态特点,重点剖析了慈利南山坪震旦系、簰洲下寒武统、建南志留系、龙驹坝二叠系油气封存箱。总结出研究区油气保存存在连续-最终宿主、断续-接替宿主、残存-过渡宿主、推覆-(?)宿主四种模式。其中连续-最终宿主型,多套盖层叠置、无异源流体充注是油气保存的理想模式,建深1井志留系气藏为典型类型之一,其幕式闭合/开启旋回式的封闭机理诠译了志留系气藏韩家店组、小河坝组、龙马溪组层层含气的独特性,该气藏的封闭主要起源于异常高压,而高压封闭能力是薄膜封闭7倍之多,修正了以往认为“海相盖层埋藏深、成岩变质程度高、封闭性能差”的普遍观点。
   基于油气保存体系的表象性、成因性、有效性研究,建立了构造—沉积多旋回叠合、多期构造改造的中扬子区油气保存体系评价体系。以各个盖层油气保存体系为单元划分了有利勘探的保存区带及其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