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胡尖山油田元72区延9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6h】

胡尖山油田元72区延9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流动单元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油藏地质研究理论和表征方法,它属于储层建筑结构范畴,是储层非均质研究的一个层次。针对研究区延9油藏局部油井含水上升快、底水区单井含水率普遍偏高等问题,本文展开了流动单元分布、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关系研究,加深了对该油藏地质特征的认识。
   论文在元72区延9油藏构造、沉积、储层等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区70口井进行了测井物性解释;利用测井、试油资料研究了油藏流体静态分布规律;采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综合地质、测井、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动静结合,确定流动单元的渗流屏障、提取流动单元特征参数、进行取心井流动单元的划分,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模型;通过对流动单元的分布和物性特征的表征,揭示了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内在联系,并将其应用到油藏开发实践中。
   研究表明:元72区沉积相以辫状河流相沉积为主,主要发育辫状河分流河道、天然堤、平原间湾等微相;油藏油水分布受到储层特征及微构造的控制;通过油水识别,油层主要分布在底水区的延9-2段,油水层主要分布于中部、东北部的延9-3段;利用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层带指标3个参数建立的流动单元判别函数能有效识别研究区流动单元,且认为把研究区分为3类流动单元是合理的;通过流动单元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沉积相带对流动单元的控制明显,Ⅰ、Ⅱ类流动单元主要发育在河道及河道叠置发育区,Ⅲ类流动单元主要发育在河道边部、河道间湾部位;针对不同流动单元的特征,结合生产动态,认为动单元对储层的吸水、产液能力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利用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研究,认识了元72区延9段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Ⅰ类流动单元由于底水锥进快,使油井当前含水率普遍较高,油井产油量降低,而井间残余油仍有大量分布,且在各类流动单元的结合部位,受砂体尖灭及物性变化的影响,剩余油在平面呈条带或块状分布,分布范围较大;在生产应用方面,提出了未动用的Ⅱ类、Ⅲ类流动单元储层进行补孔作业,和井组内因流动单元不同注水受效不好的井重复压裂的措施,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通过上述研究,形成了对本地区辫状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其深化对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为油藏稳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