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张巨河地区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6h】

张巨河地区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概况

第3章 地层对比及划分

3.1 地层特征

3.2 小层划分

3.3 地层对比结果

第4章 构造特征研究

4.1 构造及断裂系统解释

4.1.1 合成记录标定

4.1.2 断层解释

4.1.3 深度域构造成图

4.2 构造特征

4.2.1 构造特征

4.2.2 局部构造

第5章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5.1 沉积特征研究

5.1.1 沉积环境特征

5.1.2 沉积相及特征研究

5.2 砂体分布特征研究

5.2.1 单砂体特征

5.2.1 砂体剖面分布特征

5.2.3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5.3 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

5.3.1 物性特征

5.3.2 孔隙结构特征

第6章 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6.1 油水识别模式建立及油水识别

6.1.1 测井资料标准化

6.1.2 油水识别

6.2 油水分布特征

6.2.1 剖面分布特征

6.2.2 平面分布特征

6.3 油气富集规律

6.3.1 油气藏类型

6.3.2 油气富集规律

第7章 含油潜力及有利区块评价

7.1 单井钻遇油层分析

7.2 有利区块划分

7.3 区块分类评价方法及考虑因素

7.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7.3.2 各区块综合评价所考虑的因素

7.4 有利区块潜力评价及排队优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张巨河地区位于歧口生油凹陷南侧,但是由于储层较差,导致产量不稳定且产油量不高,而且由于研究区历经了40多年的勘探开发,随着歧口凹的陷勘探开发进程也越来越高,开发难度也就越来越大。但是张巨河地区油源丰富、砂体以及断层都较为发育,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因此本文将对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和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有利于该地区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果:
  (1)综合利用测井资料纵向上的高分辨率优势和地震资料横向上的优势,地震测井结合划分层组。经过反复对比研究,以张7和歧129井为标准井,以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曲线组合为主,辅以自然电位曲线进行了地层划分对比调整,整理制了45口井的小层。
  (2)研究区发育了北东向的张北走滑正断裂及大量近东西向次生正断裂,总体上浅层较深层断裂发育,张北断裂和张东断裂控制了张巨河地区的沉积和构造,进而控制着该地区的圈闭分布,研究区的圈闭主要以断鼻圈闭为主。
  (3)通过对区域沉积环境和17口取心井的详细观察、描述及粒度资料分析研究,认为工区为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相。
  (4)受物源和构造影响,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微相为主,且主要发育在研究区的南部、中部。东营组沉积时期,受西北物源供给增强影响,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主要发育在研究区西北部。
  (5)张巨河地区油藏类型以断块油藏为主,研究区烃源丰富,盖层、圈闭发育有利于油气成藏。输导体系为断层、砂体、火山岩和白云岩中所发育的裂缝,其中以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砂体为平面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层为该地区成藏的主控因素。
  (6)本次研究根据构造、沉积、含油气性等因素将研究区东营组划分为6个区、沙河街组划分7个区,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区块进行排队优选,优选出更加有利的区块。

著录项

  • 作者

    俞巨锋;

  •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 学科 油气田开发地质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洪辉;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P618.130.21;
  • 关键词

    张巨河地区; 储层评价; 有利区预测; 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