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雅安震后卧龙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6h】

雅安震后卧龙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卧龙自然保护区环境地质灾害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1.1 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

2.2 研究区地质灾害概况

2.2.1 典型地质灾害遥感解译

2.2.2 研究区地质灾害种类及分布

2.3 地质灾害形成原因

2.3.1 地理形态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

2.3.2 地表水系及降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

2.3.3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

第3章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1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

3.1.1 危险性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3.1.2 危险性评价因子的选取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3.2.2 建立判断矩阵

3.2.3 建立评价模型

3.2.4 危险性评价

3.2.5 评价结果分析

第4章 震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

4.1 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网络

4.2 专业监测点建设

4.2.1 专业监测方法

4.2.2 专业监测设备

4.3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此次地震给大熊猫栖息地—卧龙自然保护区造成了严重影响和破坏,因此,对于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既包含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能够预测发生灾害可能造成的后果。能够反映危险区内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大小,可以评估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强度,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划、部署以及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及广阔的应用空间。
  本文选取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基础地理信息和地质、水文等专题资料,开展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信息提取,选取适当的评价因子和模型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本文借助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以遥感为主要手段的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自然灾害与遗产地生境评价”以及成都理工大学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数字地球平台技术,综合各类专题信息对研究区进行多尺度、多数据源、多时间序列的观测和分析,最终以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专题图呈现,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影响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区域地质环境要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坡度、海拔高程、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表水系及降雨等;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本文依据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程度,选取对地质灾害发育起控制性作用的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并建立危险性评价模型,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基本反应了研究区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符合区域评价的精度,同时也证明了本文采用的评价体系与指标因子的可靠性。在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震后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为后续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提出了较好的措施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