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贵州毕节海子街地区岩溶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6h】

贵州毕节海子街地区岩溶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位置

1.2.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现状

1.3.1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评述

1.3.2 存在问题和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环境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地层单位

2.1.2 地层岩性

2.2 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层

2.2.3 构造运动

第3章 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3.1 岩溶含水岩组

3.2 岩溶地下水类型

3.2.1 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3.2.2 基岩裂隙水

3.2.3 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4章 岩溶发育特征

4.1 岩溶层组类型及分布特征

4.1.1 岩溶岩体的岩性与层组类型

4.1.2 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

4.2 岩溶地貌与形态特征

4.2.1 岩溶地貌类型及分布

4.2.2 岩溶形态特征

4.3 岩溶洞穴的类型和特征

4.4 表层岩溶带

4.4.1 表层岩溶带的形态及特征

4.4.2 表层岩溶带的发育及区域分布规律

4.4.3 表层岩溶带水循环特征

4.5 岩溶发育规律

4.5.1 岩溶发育的普遍性

4.5.2 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

4.5.3 岩溶发育的分带性

4.5.4 岩溶发育的复杂性

第5章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5.1 碳酸盐岩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5.1.1 碳酸盐岩岩石化学成份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5.1.2 碳酸盐岩岩组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5.2 水化学--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5.2.1 水酸、碱度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5.2.2 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5.3 地质构造及结构面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5.3.1 褶皱构造的岩溶发育特征

5.3.2 断裂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5.3.3 地层接触带对岩溶分布的控制作用

5.4 碳酸盐岩的岩溶化程度

5.4.1 岩溶化程度的划分指标及分级

5.4.2 岩溶化程度的区域分布及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贵州毕节海子街地区位于大凉山和乌蒙山之间,可溶岩分布面积大,是典型的岩溶石山地区。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环境条件、全球气候变化和特殊岩溶地质条件的影响,区内干旱缺水、水土流失、石漠化、地下水污染和岩溶内涝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长期得不到长足发展。
  在对海子街地区进行现场调查和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方面阐明了研究区的环境地质背景,从对岩溶地下水类型、岩溶含水岩组特征等的分析,概括了研究区的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其次,通过对岩溶层组类型及分布、岩溶地貌与形态特征、岩溶洞穴的类型和特征、表层岩溶带等方面的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岩溶发育的特征,讨论了岩溶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发育规律。最后,从碳酸盐岩岩性成份、岩石结构、厚度和组合形式、水化学和水动力条件、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方面对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
  该区地下水可划分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三大类,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又划分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洞裂隙水四亚类。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包括P2q+P2m、T1-2j1+2+3和C1-2d三个含水丰富岩组,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包括T2y+T2g+T1-2j4和O2-3sh两个含水中等岩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主要为∈Ols含水中等岩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洞裂隙水包括T1f2、P3c、O1t+O1h和O3b四个含水贫乏岩组;基岩裂隙水包括J1-2z、TJe、T1f1+3、P2-3e+P3l、P2l和O1-2m五个含水贫乏岩组;松散岩类孔隙水为第四系含水贫乏岩组。
  区内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74%,岩性齐全。划为三大类型:①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类,岩体岩溶多为强烈发育,地表岩溶洼地、天窗、竖井、落水洞、消水洞、漏斗和溶洞等岩溶个体形态在石灰岩区星罗棋布,地下河发育,数量多,规模宏大,岩体富水性好,为区内主要的岩溶强烈发育区;②以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类,岩体岩溶多为中等发育,地表有较多的岩溶洼地、落水洞、消水洞和漏斗等岩溶个体形态,岩体富水性中等-强烈,为区内主要的岩溶中等发育区;③以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类,地表岩溶个体形态较少,地下河发育少,岩体富水性差,为区内主要的岩溶微弱发育区。
  研究区的岩溶发育主要受碳酸盐岩岩性成份、岩石结构、厚度、组合形式等的控制,同时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化学——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关系十分密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