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寿-涪陵地区侏罗-三叠系沉积体系及古地理研究
【6h】

长寿-涪陵地区侏罗-三叠系沉积体系及古地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专题研究现状

1.2.2 地质工作基础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指导思想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1.5 主要研究工作及进展

1.5.1 实际完成工作

1.5.2 主要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三叠系

2.2.2 侏罗系

第3章 沉积体系

3.1 沉积体系及其识别标志

3.2 沉积体系划分方案

3.3 沉积体系特征

3.3.1 海相沉积体系组特征

3.3.2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特征

3.3.3 陆相沉积体系组特征

3.4 沉积模式

3.4.1 海相沉积模式

3.4.2 海陆过渡相沉积模式

3.4.3 陆相沉积模式

第4章 沉积层序

4.1 海相沉积层序

4.1.1 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

4.1.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4.1.3 层序特征

4.2 陆相成因地层层序

4.2.1 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

4.2.2 成因地层划分方案

4.2.3 层序特征

4.3 层序地层格架

第5章 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5.1 下~中三叠统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5.1.1 层序Ⅰ期

5.1.2 层序Ⅱ期

5.1.3 层序Ⅲ期

5.1.4 层序Ⅳ期

5.1.5 层序Ⅴ期

5.2 上三叠统~侏罗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5.2.1 层序Ⅰ期

5.2.2 层序Ⅱ期

5.2.3 层序Ⅲ期

5.2.4 层序Ⅳ期

5.2.5 层序Ⅴ期

5.2.6 层序Ⅵ期

5.2.7 层序Ⅶ期

5.2.8 层序Ⅷ期

5.3 早~中三叠世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

5.4 晚三叠~晚侏罗世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

第6章 沉积盆地初步分析

6.1 沉积盆地类型划分

6.2 沉积盆地形成演化

6.2.1 扬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6.2.2 断陷盆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研究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行政区划隶属于重庆市长寿区及涪陵区,区域上该区域的地层区划属扬子区(台区)(Ⅰ1)上扬子地层分区(Ⅰ11)万县小区(Ⅰ11-2)及重庆小区(Ⅰ11-3)。区内地层以中生界(三叠系及侏罗系)为主,发育较为齐全,地表出露良好,其中下~中三叠统为海相沉积地层,包括飞仙关组、大冶组、嘉陵江组及雷口坡组;上三叠统~侏罗系为陆相沉积地层,包括自流井组、新田沟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
  近年来,区内先后开展了1∶20万、1∶5万基础性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较为全面的建立了研究区的地层序列和区域基本构造格架。随着川东气区油气勘查开发,石油部门也开展了相应的石油地质调查及相应的研究工作,大量研究人员针对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须家河组以及自流井组等地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层序地层、沉积体系以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等均采用Vail等人提出的沉积层序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层序地层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本文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四川地矿局106地质队于2012年~2015年期间实施的1∶5万狮子滩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立的沉积体系研究专题,以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实测地层剖面和密集的路线地质调查为依据,主要根据地表露头特点,应用岩石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成因地层学、古生物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层序界面、等时性地层界面特征等的划分。本文详细研究了长寿~涪陵地区下~中三叠统海相沉积地层的岩石学、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特征,研究分析了上三叠统~侏罗系陆相沉积地层的岩石学、沉积相、沉积体系以及成因地层序列特征等,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及层序地层格架。最后,分别对区内下~中三叠统海相沉积地层和上三叠统~侏罗系陆相沉积地层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基本单元分析总结了各构造层序和构造沉积幕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并探讨了研究区的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序列。
  通过工作,取得了如下进展和认识:
  (1)在沉积构造、沉积相以及岩石组合等沉积特征、沉积作用的研究基础上,对区内侏罗系~三叠系各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进行了划分。将区内侏罗系~三叠系地层划分为3个沉积体系组(即大陆沉积体系组、海陆过渡体系组、海洋沉积体系组),4类沉积体系(包括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16个沉积亚相(曲流河、辫状河、滨湖、浅湖、深湖、湖成三角洲、湖岸平原、扇三角洲、平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台地边缘带、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台地蒸发岩、台缘陆棚边缘带)及多个沉积微相。探讨了这些沉积体系特征及沉积相的构成特征等。
  (2)层序界面识别体系域和地层堆叠方式与层序结构转换等层序特征的综合分析为依据,将研究区内的下~中三叠统海相沉积地层划分出5个层序,以构造层序内部的最大海泛面为界,划分出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区内陆棚边缘体系域(SMWT)仅发育于研究区东部的雷口坡组二段下部中,除层序V顶界面为Ⅰ型层序界面外,其余均为Ⅱ型层序界面。最后,探讨了各层序、体系域的特征。
  (3)根据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及成因地层理论,结合研究区中生代陆相地层特点,本次工作中开展了成因地层的调查,以地层旋回性结构及层、界面识别沉积体系和地层堆叠方式与结构转换面等生长层序特征,将研究区的垂向充填序列划分为8个成因地层单位和3个沉积幕。最后探讨了各沉积幕及成因层序单元的特征。
  (4)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单元,分别分析了下~中三叠统海相沉积地层的各构造层序、上三叠统~侏罗系陆相沉积地层的各层序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对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序列进行了阐述。
  (5)在层序地层和成因地层序列划分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三叠系~侏罗系沉积盆地形成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