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南省侏罗-白垩纪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
【6h】

河南省侏罗-白垩纪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2地质背景

2.1区域地层

2.2区域构造

3实测地层剖面概述

3.1济源盆地

3.2马市坪盆地

3.3西峡盆地

4沉积相分析

4.1济源盆地

4.2义马盆地

4.3马市坪盆地

4.4周口坳陷

4.5西峡盆地

4.6五里川盆地

4.7潭头盆地

4.8灵宝盆地

4.9李官桥盆地

4.10滔河盆地

4.11夏馆盆地

5遗迹化石及遗迹组构分析

5.1遗迹群落及组构

5.2主要遗迹化石描述

6构造古地理特征

6.1早-中侏罗世构造古地理特征

6.2晚侏罗-早白垩世构造古地理特征

6.3晚白垩世构造古地理特征

7岩相古地理研究

7.1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和方法

7.2岩相古地理特征

8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图

展开▼

摘要

河南省中生代侏罗-白垩纪时期,受印支运动后期及燕山运动的影响,沉积了近30余山间坳陷、断陷(坳)小盆地,为全面开展全省侏罗-白垩纪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收集了东部隐伏区侏罗-白垩纪时期沉积的25口钻井资料,实测了包括济源盆地侏罗纪、马市坪晚侏罗-早白垩世、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等露头较好的7条剖面;较详细地收集了大量野外一手资料,并采集了大量的岩石和化石样品,尤其是遗迹化石。
  通过室内对岩样进行显微镜下观测和粒度分析,结合沉积学和遗迹学知识,得出河南省侏罗-白垩纪时期,主要为陆相沉积体系,局部为火山岩建造。研究区陆相沉积主要包括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及滨浅湖等4种沉积相,河漫湖泊、湖泊三角洲、深湖浊流及扇三角洲等4种沉积亚相,并建立了冲积扇-河流-湖泊体系沉积模式。
  在济源盆地早侏罗世和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详细描述及鉴定了14属21种遗迹化石。根据遗迹化石产状特征,及其与沉积物、沉积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在济源盆地中建立了代表湖泊浊流环境的鞍腰遗迹群落;在西峡盆地中建立了代表河流环境的Beacon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构和代表湖泊环境的Beaconites-Taenidium遗迹组构。
  以构造控盆思想为指导,遵循“点-线-面”编图原则,比较全面地恢复了研究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面貌,研究认为:早-中侏罗世时期,以淅川-桐柏-新县-商城为界,呈现南为山地,北为高地或平原的格局,以河湖相沉积为主;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盆地呈狭窄长条状展布,表现明显的走滑拉分盆地的性质,开始出现火山岩沉积;晚白垩世时期,盆地分布在豫西南地区,主要受断裂控制,表现为断陷、走滑性质,沉积以冲积体系为主。
  本次研究充分反映了研究区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从而为油气、煤等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