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平武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6h】

平武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平武县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条件

2.1 气象与水文

2.1.1 气象

2.1.2 水文

2.2 地形地貌

2.2.1 地形特征

2.2.2 地貌特征

2.3 地层岩性

2.3.1 地层岩性

2.3.2 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

2.3.3 斜坡结构类型的划分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2.4.1 地质构造

2.4.2 地震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

3.1 震前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2 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基本情况

3.2.1 地质灾害类型

3.2.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3.3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3.3.1 滑坡基本特征

3.3.2 崩塌基本特征

3.3.3 泥石流基本特征

3.3.4 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

第4章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分析

4.1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

4.1.1 地貌类型与地质灾害

4.1.2 高程与地质灾害

4.1.3 坡地与地质灾害

4.1.4 河流与地质灾害

4.1.5 微地貌与地质灾害

4.2 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

4.2.1 上盘灾害密度大于下盘灾害密度

4.2.2 距断裂越近灾害发育密度越大

4.2.3 地质灾害发育优势方向与中央断裂走向基本垂直

4.2.4 地质灾害与构造部位的关系

4.3 岩土体类型与地质灾害

4.3.1 工程地质岩组与地质灾害

4.3.2 工斜坡结构类型与地质灾害

4.4 地震与地质灾害

4.5 降雨与地质灾害

4.6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

第5章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及危险性区划

5.1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5.1.1 易发程度判别方法

5.1.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

5.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2.1 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5.2.2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第6章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

6.1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6.2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平武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地带,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区内山峦起伏,河谷深邃,具典型山地地貌景观,地形坡度陡,相对高差大;受高原气流和季风影响,气候变化大,寒冻风化作用强烈;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秦岭褶皱带、松潘—甘孜褶皱带三大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境内褶皱、断裂极其发育;前震旦系到三叠的变质岩、岩浆岩广泛出露,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不完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区内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汶川地震后,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地威胁着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灾后重建工作进程。
  汶川地震前平武县共发育地质灾害点80处,其中滑坡60处、崩塌12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3处,威胁财产6375万元;汶川地震后地质灾害总数激增至397处,其中滑坡151处、崩塌122处、泥石流55处、不稳定斜坡69处。按规模划分,特大型1处,另外大型地质灾害点26处、中型99处、小型271处。震后地质灾害多沿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北川—映秀断裂沿线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密集分布于断裂通过的涪江干流及其支流石坎河、清漪江沿岸。汶川地震以来,区内地质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9947万元,威胁人口14780人,受威胁资产达11.5亿元。平武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位于涪江干流及其支流火溪河、黄羊河、土城河、石坎河及清漪江沿岸深切河谷区,面积862.22km2。
  通过对涪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岸坡调查分析,涪江干流龙安以下段、清漪江、石坎河岸坡整体稳定性较差,涪江水晶至龙安段、火溪河岸坡整体稳定性相对较好。稳定性较好、较差、差的岸坡长度分别占27.9%、38.9%和33.2%。
  全县39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纳入了平武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推荐工程治理点73处、应急排危点55处、避让搬迁点170处、长期监测点59处、综合防治点40处;划定重点防治区面积1013.93km2,次重点防治区面积1875.89km2;防治重点包括平武县城、全县25个乡镇及其它人口聚集点、灾后恢复重建安置点、省道105、205线、平松路等县级公路、以及南坝工业园;威胁场镇(集中)、人口密集区、恢复重建安置区(点)、重要工矿企业、景区及主要交通干线的144处地质灾害点作为重点防治灾害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