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贵州大方地区构造样式及其成因分析
【6h】

贵州大方地区构造样式及其成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工作量情况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岩石地层

2.2 研究区大地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构造层划分

2.2.3 构造运动特征

第3章 研究区构造特征

3.1 研究区构造概况

3.1.1 褶皱

3.1.2 断层

3.2 构造组合样式分析

3.2.1 褶皱组合型式

3.2.2 断层组合样式

3.3 大方地区构造联合复合分析

3.3.1 联合构造分析

3.3.2 复合构造分析

第4章 构造样式形成机制分析

4.1 区域构造背景的控制作用

4.2 构造变形时期及作用方式

4.3 后期对前期构造的叠加和改造

4.4 岩石能干性差异对构造变形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大方地区处于黔北台隆西部,区内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构造变形较为复杂,构造样式十分丰富,是川黔地区构造地质研究的重点区域。前辈地质学家对川黔地区地质构造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及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区域地质调查结果发现,针对大方地区的构造样式尚需进一步展开详实地研究。本文在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基础上,充分结合构造联合-复合理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资料整理分析,从构造几何形态、构造组合特征、构造联合-复合特征、区域构造应力等方面分析研究该地区地质构造变形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该地区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机制。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与邻区相比较,大方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区域上属大方-黔西弱变形地块。区内主要有两种构造成分—北北东向构造和北东东向构造,并发育规模大小不等的穹窿背斜和构造盆地。⑵研究区可分为北部北北东向构造区(Ⅰ)和南部北东东向构造区(Ⅱ),区域上属于川黔北北东或北东东向构造带的一部分。褶皱大多舒缓开阔、走向逆断层发育,由北往南总体呈纵排左行雁列状。同时,北东东向构造区(Ⅱ)构造变形相比北北东向构造区(Ⅰ)强,区内以构造线斜交的北东东向正断层和左行平移断层以及间夹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⑶该区褶皱组合以雁行式褶皱、平行褶皱为主,断层组合具叠瓦状逆冲断层、对冲式逆冲断层、楔冲式断层等,反映了该区构造变形以侏罗山式构造变形为主,属薄皮构造范畴。⑷该地区构造变动以构造复合作用为主,现今的北北东-北东东构造格局是在燕山中期南北向构造挤压形成的近东西向构造带基础上,经历燕山末期及喜马拉雅期水平挤压兼左行直扭作用构造复合叠加的结果。同时,邻区见有燕山末期东西向水平挤压与黔中隆起地块间局部南北向挤压联合作用形成的联合构造。⑸该地区构造样式的形成与四方面作用机制有关。一是该地区构造变形等受到区域构造背景的影响;二是该地区受到燕山期与喜山期不同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三是后期对前期构造复合叠加改造作用,形成跨褶型、限褶型、弯褶型等叠加褶皱;四是该区广泛发育能干性差异较大的强弱相间的岩层,褶皱形成机制以弯滑褶皱作用为主。⑹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南华纪至侏罗纪时期,以升降运动为主;燕山晚期至喜山期,以水平挤压运动为主。其中,燕山中期,即晚侏罗世之后,以南-北向水平挤压为主;燕山末期及喜马拉雅期,以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兼左行扭动应力特征。经此次构造运动后,现今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