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津洼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微观特征研究
【6h】

利津洼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微观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油概念

1.2.2 国内外勘探开发现状

1.2.3 储层微观特征的研究现状

1.3 实验手段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6 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 有机质的丰度

3.2 有机质的类型

3.3 有机质的成熟度

第4章 岩石学特征

4.1 矿物特征

4.1.1 粘土矿物

4.1.2 碳酸盐矿物

4.1.3 碎屑矿物

4.1.4 黄铁矿

4.2 岩石类型及特征

4.3 岩性分布

第5章 储层微观特征及主控因素

5.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5.1.1 粒间孔

5.1.2 粒间微缝

5.1.3 溶蚀孔

5.1.4 晶间孔

5.1.5 晶内孔

5.1.6 构造裂缝

5.1.7 层间缝

5.2 孔径分布

5.2.1 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定量分析法

5.2.2 氮气吸/脱附实验

5.3 页岩油赋存状态

5.4 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

5.4.1 矿物成分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5.4.2 沉积构造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5.4.3 有机碳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5.4.4 构造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5.4.5 热液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利津洼陷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生烃能力强,具有广阔的页岩油勘探前景。由于利津洼陷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岩石类型多样,非均质强,岩性横向变化快,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为微-纳米级孔隙,因此需要开展页岩油储层微观特征研究。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利用岩石热解实验和有机测定分析实验,分析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高,一般在2.0%以上,烃潜量(S1+S2)大部分大于10mg/g,氯仿沥青“A”为1%~2%,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富含腐泥成分。镜质体反射率(R0)为0.5%~0.9%,有机质属于成熟阶段。⑵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实验,分析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岩石学特征,认为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伊蒙/混层,在粘土矿物含量中,伊利石平均含量为68.8%,伊/蒙混层平均含量为26.5%。碳酸盐岩矿物主要为方解石,方解石平均含量为30.5%。碎屑矿物主要为石英,石英平均含量为25.5%。岩性主要为灰质泥岩、泥质灰岩和含灰质泥岩,灰质泥岩占26.53%,泥质灰岩占21.94%,含灰质泥岩占14.29%。⑶综合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MIAS-200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和氮气吸/脱附实验等,分析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的储集空间类型,测量页岩油储层物性参数,刻画页岩油的赋存状态,并探讨了页岩油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认为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微缝、粒间孔,分别占45%和40%,其次为溶蚀孔,晶间孔较少,方解石、白云石的晶内孔与外界不连通,未见油迹,属于无效孔。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50nm以上微观孔隙孔径主要为500~800nm。氮气吸/脱附实验结果表明0.35~50nm范围微观孔隙孔径分布为1.6~46.0nm,峰值集中在3~6nm。储集空间中页岩油主要呈薄膜状,圆珠状油滴少见。页岩油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粘土矿物含量和方解石含量,粘土矿物分布散乱,排列不规则,易形成了大量的粒间孔,方解石重结晶作用和胶结作用不利于孔隙发育。粘土矿物含量高,孔隙性好,方解石含量高,孔隙性较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