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6h】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

1.1.2 3S技术的发展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1.1.3 安宁河流域重要的经济地位和生态地位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内涵及成因

1.3.2 国外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1.3.3 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1.3.4 评价模型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状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文特征

2.1.4 气候概况

2.1.5 自然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第3章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研究的相关理论

3.2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原则

3.2.2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因素

3.2.3 评价因子的选取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4章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4.1 评价模型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分级方法

4.4 安宁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度等级分布

4.5 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的计算

4.6 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影响因素及生态恢复与保护建议

4.6.1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原因分析

4.6.2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重建原则

4.6.3 安宁河流域分区进行生态重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各种环境问题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的热门问题,并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处我国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核心地带的安宁河流域的实际情况,依据已有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相关理论及成果,建立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数学模型对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实现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研究,并讨论其时空分异规律。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该体系在充分考虑安宁河流域特殊的生态环境特点的前提下,采取成因-结果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选取包括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气温、降水、GDP和人口密度作为评价指标,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各项指标权重赋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分析,确定各个区域生态脆弱性的主导影响因子。⑵从最终获得的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分指数来看,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指数集中分布在微度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所占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六十,由此可以判断安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处于中等水平。对各项评价因子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影响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及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⑶综合1993-2013这2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ArcGIS与投影寻踪模型的结合实现了对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动态分析。发现2013年安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对1993年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仍有部分地区有环境恶化的趋势。⑷通过对安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以及对其环境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可以全面的了解安宁河流域的环境状况,针对性的提出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地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