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关键带变化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影响研究——以平通河流域为例
【6h】

关键带变化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影响研究——以平通河流域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键带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1.2.2 关键带方法研究

1.2.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4 研究内容

1.2.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特征

2.2.2 区域构造特征

第3章 研究数据源及数据预处理

3.1 基础数据源

3.1.1 遥感影像数据

3.1.2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3.1.3 其他数据

3.2 数据预处理

3.2.1 辐射校正

3.2.2 几何校正

3.2.3 镶嵌与裁剪

第4章 平通河流域关键带变化研究

4.1 驱动力研究

4.1.1 地质作用

4.1.2 气候变化

4.1.3 水文环境

4.2 压力要素

4.2.1 人类工程活动

4.2.2 植被覆盖变化

4.2.3 土地利用变化

4.3 状态参数获取

4.3.1 土壤类型

4.3.2 地形特征

4.3.3 水力侵蚀参数

第5章 关键带变化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影响

5.1 地质灾害危险性变化

5.1.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5.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2 宏观响应措施

5.2.1 关键带监测站及分析平台

5.2.2 地质灾害防控

5.2.3 土壤改良利用

5.2.4 人类活动控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关键带是处于地球表层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交叉地带,它对于调节自然环境、支撑经济发展、提供生态服务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位于龙门山北段、地质灾害频发的平通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地质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以及人口经济数据等,结合RS和GIS技术,研究平通河流域关键带的变化对其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影响,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和认识:
  (1)平通河流域是地质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受地震影响,流域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平通河流域关键带的变化对其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影响,为区内减灾防控、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关键带监测站的建立提供有利数据支撑。
  (2)本文使用DPSIR方法体系,通过遥感地质解译和水文分析,分析了影响关键带的地质作用、气候变化、水文环境等驱动力因素(D);通过植被覆盖度分级、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以及矩阵转移方法,分析了人类工程活动、植被覆盖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三个压力要素(P);通过地形特征、河流纵剖面拟合、水力侵蚀模型及S-A双对数图的研究,分析平通河流域关键带的土壤类型、地形特征和水力侵蚀参数等状态参数(S)。综合驱动力、压力和状态要素,并从中提取地质灾害点、降水量、河流、植被覆盖度、土壤、坡度、工程岩组、断裂、地表隆升强度等9个评价因子,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关键带变化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影响(I)。根据平通河流域关键带的研究目的和已有的数据,本文整理了平通河流域关键带监测站需要监测的内容以及监测站分析平台应具备的功能。并对平通河流域地质灾害的防控提出了3点响应措施(R):①应该在中高和高危险性区域控制“物源”和“水源”,加强该区域演化趋势的监测与预测;②针对区域内黄壤和黄棕壤的特点,土壤改良利用应该适地适树,开展经济林业,同时注重水土保持;③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进行控制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