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与有效应对
【6h】

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与有效应对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基础条件

1.4.1 研究内容

1.4.2 特色与创新

1.4.3 基础条件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与特性

2.1.1 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

2.1.2 网络虚拟社会的特性

2.2 异化理论与自我异化概念界定

2.2.1 异化理论

2.2.2 自我异化的概念

第3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现状与本质

3.1 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现状

3.1.1 信任异化

3.1.2 自我认同异化

3.1.3 情感异化

3.1.4 理性异化

3.1.5 自我技术异化

3.2 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的本质

第4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产生原因

4.1 人性维度

4.1.1 网络虚拟社会与人性弱点的诱发

4.1.2 网络虚拟社会与个人压力的释放

4.2 技术维度

4.2.1 网络虚拟社会中技术的感性层面

4.2.2 网络虚拟社会中技术的理性层面

4.3 社会维度

4.3.1 现实社会中伦理道德问题的客观存在

4.3.2 现实社会中利益冲突的虚拟反映

4.3.3 青少年群体自制力较差

4.4 伦理维度

4.4.1 网络虚拟社会伦理相对薄弱

4.4.2 网络虚拟社会伦理相对主义泛滥

4.4.3 网络虚拟社会伦理操作性不强

4.4.4 虚拟社会道德主体缺位

第5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应对措施

5.1 加强网络虚拟社会主体建设力度

5.1.1 网络虚拟社会主体的自我反省与调适

5.1.2 网络虚拟社会主体的教育与引导

5.2 良好虚拟社会环境的营造与构建

5.2.1 网络虚拟社会的法治化

5.2.2 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责任担当

5.3 根除诱发人自我异化的社会根源

5.3.1 强化现实社会伦理道德教育

5.3.2 增强对青少年等群体的关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虚拟社会的出现已经实现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全面渗透,并正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改造着我们的未来生活。网络虚拟社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于人们的思维习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一种全新的生活习惯、一种别样的价值观念、一种与网络虚拟社会息息相关的伦理道德得以形成。
  当前,网络虚拟社会中产生的虚拟主体自我异化现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沉溺网络虚拟社会、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等等,必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网络虚拟社会中存在以上各种社会问题,个人健康成长、社会科学发展存在这样的现实需求,本文以高度的社会关怀,对当前网络虚拟社会中存在的自我异化问题进行研究,从伦理道德层面进行深度分析,来探究当前网络虚拟社会中自我异化的现实表现、背后的本质以及产生的社会根源,谋求进一步完善网络伦理理论、解决网络伦理道德中的现实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中个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有机统一。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有以下几点,第一,从选题上来看,在网络虚拟社会研究领域中,研究和分析人的自我异化理论的还很少。第二,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的过程中,尚未从根本上对网络虚拟社会、人自我异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本文将对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详细解读,从而为课题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国内外学者未能对虚拟社会中人自我异化的现状本质、产生原因以及有效应对进行系统性研究,或者部分学者加以梳理、但系统性不强等,而这些正是本文将要进一步剖析完善的内容。第四,本文将借鉴“以人为本”的传统科技伦理思想、费希特伦理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进一步阐释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的本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