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体系振动问题与正常使用性能研究
【6h】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体系振动问题与正常使用性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及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第1章 引言

1.1体外预应力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历史

1.1.1体外预应力技术的概念

1.1.2体外预应力技术的特点

1.1.3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历史

1.2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应用范围及经济效益评价

1.3体外预应力梁体系组成

1.4主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1预应力结构振动特性

1.4.2正常使用性能[49]

1.5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振动特性研究

2.1前言

2.2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振动

2.2.1体外预应力梁频率计算公式推导

2.2.2频率计算公式总结

2.2.3算例分析

2.3体外预应力结构共振的预防

2.4本章小结

第3章 体外预应力梁的频率问题细化分析

3.1前言

3.2体外预应力梁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3.2.1频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2.2频率影响因素试验验证

3.2.3频率影响因素小结

3.3自振频率全过程变化规律及计算

3.3.1频率全过程变化规律

3.3.2张拉(施工)开裂以后频率计算

3.3.3加载(使用)阶段频率计算

3.3.4体外索应力增量计算

3.4体内与体外预应力梁频率计算的区分

3.5不考虑体外索应力增量频率变化

3.6本章小结

第4章 振动法检测体外预应力损失

4.1前言

4.2测量梁的自振频率

4.3测量体外索的频率

4.4本章小结

第5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正常使用性能

5.1前言

5.2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挠度计算

5.2.1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挠度f1

5.2.2体外索作用引起的反拱挠度f2

5.2.3体外预应力梁总挠度f的计算

5.2.4挠度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

5.3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计算

5.3.1《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计算方法

5.3.2与有粘结相协调的计算方法

5.4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体外预应力结构是后张法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在新建结构和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相应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主要集中在静力性能方面,关于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动力特性研究和评价还是甚少,其中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结构动力特性中,自振频率是反映结构自身特点的重要参数,深入分析体外预应力结构的自由振动频率是研究体外其动力特性的基础。 本文根据动力学原理建立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横向振动方程,对AyahoMiyamoto给出的公式进行修正和扩充,推导出包括单折线形、双折线形、直线形三种线形布置下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自振频率计算公式;研究体外预应力梁本身和体外索相互独立的振动特性以及耦合体系振动特性,探讨体外预应力梁和体外索共振的可能性,确定通常情况下体外索的自由长度大小,提出体外预应力梁体系防振动的相关措施;详细分析体外索布置参数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振动频率的影响;探寻体外预应力梁从张拉(施工)阶段、使用阶段直至加载破坏阶段全过程频率变化规律,并且给出张拉开裂以后和加载使用阶段梁频率的计算方法;探讨运用振动法进行体外索预应力损失检测的可行性、理论原理及其反演算法;分析体内与体外预应力梁频率计算的区别和不考虑体外索应力增量的频率计算方法等问题。 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和裂缝计算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得出与有粘结相统一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短期刚度和裂缝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数据的汇总拟合,建议体外索等效折减系数取为O.20。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体外预应力受弯构件挠度和裂缝计算还需要考虑二次效应、应力增量、混凝土收缩、徐变等材料的非线性和高温等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