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世界遗产精神观照庐山百年规划历程(1905—2005)
【6h】

以世界遗产精神观照庐山百年规划历程(1905—2005)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及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第1章引言

1.1缘起——研究背景及动机

1.2研究对象、内容和目的

1.3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1.3.1基础理论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小史

1.5研究框架

第2章相关概念

2.1世界遗产、世界遗产精神

2.1.1世界遗产的由来——《世界遗产公约》

2.1.2世界遗产精神——价值理性的终极取向

2.1.3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历程

2.2风景、景观、文化景观和世界文化景观

2.2.1风景、景观

2.2.2文化景观

2.2.3世界文化景观

2.3风景名胜区、风景区规划

2.3.1风景名胜区——本土概念内涵更新

2.3.2风景区规划

2.4国家公园和国家公园运动

2.4.1国家公园——一个先进的参照体系

2.4.2美国国家公园及其规划体系的发展阶段和内容、特点

2.4.3国家公园运动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章观照评析:庐山百年规划历程回顾

3.1庐山概况

3.1.1庐山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

3.1.2庐山历史沿革(称谓、行政建制)

3.1.3庐山文化演进(道、释、儒、耶和“三大趋势”)

3.2九江租界和庐山租借地的开辟

3.2.1九江租界的设立

3.2.2庐山租借地的开辟

3.3庐山首次规划——1905年kuling estate plan

3.3.1规划设计

3.3.2规划管理

3.3.3小结

3.4收回庐山牯岭租借地后的历次总体规划

3.4.1 1936年、1946年行政院办公房屋计划、国家公园计划

3.4.2 1956~1968年的“疗养城”规划构想

3.4.3 1982~2002年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3.4.4 1984年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3.4.5 2004~2020年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3.5庐山景区、景点规划述要

3.5.1大天池风景点规划

3.5.2西谷控制性详细规划

3.5.3牯岭正街保护修建性详细规划

3.5.4其他规划

3.5.5小结

3.6以世界遗产精神观照庐山百年规划历程

3.7以环境伦理道德观照庐山百年规划历程

参考文献

第4章个案研究:1982~2002年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情况

4.1前期准备和政策依据

4.2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

4.3规划师、规划设计机构和规划理念

4.4规划定位和原则

4.4.1规划定位

4.4.2规划原则

4.5规划内容要点

4.5.1人口规模与接待床位

4.5.2总体布局

4.5.3中心区(牯岭)布局

4.5.4道路交通规划

4.6规划实施情况和出现的问题

4.6.1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和过度开发

4.6.2香港运通年公司拍卖名人别墅事件

4.6.3庐山莲花洞森林公园违法占地建别墅事件

4.7规划范式探讨、重要意义和局限不足

4.7.1规划范式探讨

4.7.2重要意义

4.7.3局限不足

4.8以世界遗产精神观照反思其实施情况

4.8.1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原整性”原则

4.8.2以“原真性”和“原整性”原则观照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章走出庐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践和理论

5.1我国风景区规划实践历程

5.1.1从行业先驱的实践角度考察

5.1.2从行业的普遍实践角度考察

5.2我国风景区规划理论研究历程和现状

5.2.1我国风景区规划理论研究历程

5.2.2我国风景区规划理论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6章理论架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框架

6.1景观三元论的范式意义和科学价值

6.2景观规划实践的客体范围细分

6.3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架构

6.3.1“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

6.3.2“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的主要学科来源

6.3.3“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的现代技术支持

6.3.4“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的先进管理保障

6.4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1982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着风景名胜区事业在中国的开端。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发展,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事业正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其标志是2000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作为技术规范的公布实施和2006年《风景名胜区条例》作为正式法律法规的公布实施。 随着中国在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逐年增加,作为世界遗产的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形成并不断扩大。在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公众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作为对风景名胜区发展影响重大的技术行为和协调风景名胜区发展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作为世界遗产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更加多了一份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责任,以履行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开始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起,这些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都已制定并实施了二十个年头左右,也都陆续到了进行下一轮规划修编的时候,大量的实践工作亟需已经发展了的理论指导,所以“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建设和发展完善已迫在眉睫。 本研究从对作为世界遗产的风景名胜区这个群体中的特殊个体即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研究入手,以世界遗产精神观照和反思庐山百年规划历程,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发现和提炼出一般意义。并参照刘滨谊教授创建的人类聚居环境学哲学基础的三元论理论范式,在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的景观学基础理论框架上进一步丰富和细分,针对作为世界遗产项目的风景名胜区这一特定群体,尝试以世界遗产精神的价值取向为统率,从“世界遗产学”、“环境伦理学”和“风景科学——景观学”这三个学科来源,从资源调查评价、技术内容阶段和技术方法手段三方面获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支持,从集中管理、公众参与和第三国策三方面集合起先进管理经验保障,从而架构起“世界遗产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理论框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