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解读刘家琨“处理现实”的建筑策略
【6h】

解读刘家琨“处理现实”的建筑策略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图片来源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因为

1.1.1 刘家琨作为明星建筑师光环耀眼,其作品备受关注

1.1.2 刘家琨“处理现实”的建筑策略引人思考

1.1.3 存疑其口号与实际建筑过程的关联度强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关注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

1.2.2 对刘家琨“处理现实”的建筑策略有效性进行剖析

1.3 论文研究对象及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附图

第2章 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现实”

2.1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

2.1.1 从建国之初至改革开放的阶段

2.1.2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复杂形势

2.1.3 当下全球化冲击下的现状“拼图”

2.2 当下中国建筑师的执业现状

2.3 刘家琨的建筑生涯和现阶段定位

2.3.1 刘家琨的建筑生涯

2.3.2 当下时代背景中刘家琨的定位与价值

第3章 策略解读之一——直面现实制约,借力使力

3.1 建筑师与资本力量的博弈——对资本显现方式的参与及利用

3.1.1 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之钟馆

3.1.2 青浦新城建设管理中心

3.2 积极应对现实社会条件制约——寻找在各自基地生存和生长的基本支撑和依据

3.2.1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

3.2.2 成都文化艺术学校

3.2.3 群星美术学校

3.2.4 锦都院街

3.2.5“红色年代”酒吧

第4章 策略解读之二——整合“此时此地”的资源,进而再创造地使用

4.1 将对场地和环境的研究,直接服务于设计理念

4.1.1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一期

4.1.2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接待与餐饮中心

4.1.3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4.1.4 青浦新城建设管理中心

4.1.5 金华艺术公园 5#茶室

4.1.6 锦都院街

4.2 对技术现状的引导使用

4.2.1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一期

4.2.2 青浦新城建设管理中心

4.2.3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

4.3 选用材料的经济性及建筑师对材料的设计——对当下材料与建筑美学理想契合的追求

4.3.1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二期工程

4.3.2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4.3.3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接待与餐饮中心

4.3.4 再生砖计划

4.4 善用民间资源

4.4.1 平常工艺的使用

4.4.2 学习民间的智慧

4.4.3 运用大量性资源

第5章 策略解读之三——对建筑建造过程的控制

5.1 有关结构的变更控制

5.1.1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5.1.2“红色年代”酒吧

5.2 有关空间的变更控制

5.2.1 上海青浦新城建设管理中心

5.2.2“红色年代”酒吧

第6章 综述与启示

6.1 刘家琨“处理现实”的策略发展过程研究

6.2 项目列表与“处理现实”具体策略的对应关系小结

6.3 刘家琨“处理现实”策略是切入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一个角度

6.3.1“此时此地”=“当下”+“本土”

6.3.2 刘家琨“处理现实”策略带来“此时此地”的“可见性”。

6.3.3 关于中国当下的适宜建筑

6.3.4 反思“处理现实”的策略

6.4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中国当代建筑师刘家琨及其作品近年来在国内外建筑界受到广泛关注,他的建筑理念--“处理现实”表明了他的建筑创作与现实之间的密切关联。本文基于对这种关联内容和程度的关注,对他的作品和反映在其中的“处理现实”的思想、策略、手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总结概括出他处理现实策略的若干方面,建立起认识现实与设计关联的大致脉络。
   刘家琨“处理现实”的建筑策略出发点在于“现实”。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没有经历正常现代主义阶段,一度追随西方盛行的形式风格,在补课中摸索前行。但建筑的社会性与物质属性决定其要以社会现实自身的历史资源为根据,立足当代生活,用当代的技术和材料创造真实的、当下的建筑。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刘家琨提出他的建筑策略--“处理现实”,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自觉践行。笔者通过长期对相关文献的收集、阅读、学习后,对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实地踏勘,将设计意图、现场感悟与介绍文献相结合进行分析,并结合建筑历史相关理论深入思考。本文将刘家琨“处理现实”策略归纳为三大方面,分别为:
   1.直面现实制约,借力使力;
   2.整合“此时此地”的资源,进而再创造性地使用;
   3.对建筑建造过程的控制。
   通过解读,笔者认为他的这一策略方法是切入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一个角度。中国当下本土建筑的设计应该植根于我国现有的城市风貌、资金市场、技术工艺等现实条件,把现实作为设计的资源和起点,处理现实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建筑精髓,发展自己的建筑之路。

著录项

  • 作者

    宋正正;

  •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授予单位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学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支文军;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建筑科学基础理论;
  • 关键词

    刘家琨; 建筑理念; 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