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人格教育之对策探讨
【6h】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人格教育之对策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一、引言

1、加强高中生人格教育的背景

2、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核心概念界定

二、中外理论家对人格教育的关注

1、西方学者对人格教育的论述

(1)德国的郁根:人格教育的理论先驱

(2)布德的主意主义人格教育思想

(3)林迪的主情主义人格教育思想

(4)里考纳的完善人格教育理论

(5)西方人格教育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2、中国古今理论家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

(1)古代人格教育思想

(2)五四时期的人格教育思潮

(3)中国当代人格教育思想

三、国外人格教育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1、美国的人格教育

2、日本的人格教育

3、德国的人格教育

4、新加坡的人格教育

5、韩国的人格教育

6、国外人格教育实践的特点

四、中国的人格教育实践以及目前高中生思政课人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古代的人格教育实践

2、我国近现代的人格教育实践

3.当前我国高中生思政课人格教育实践存在主要的问题

(1)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2)教学模式单一。

五、高中思想政治课二期课改新教材关于人格教育的内容体系架构

1、上海二期课改教材(高中思政课)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贯彻人格教育

(1)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

(2)新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新教材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4)新教材体现着“行为引导”的实践观。

(5)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整个学习过程。

2、通过三维目标确定人格教育的内容

(1)从知识与技能目标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人格教育

(2)从过程与方法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人格教育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人格教育

六、高中思想政治课加强人格教育的主要对策

1、正确认识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的总目标

2、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

(1)完整确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

(2)充分认识教师在人格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3)充分认识学生在人格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4)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3、科学选择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模式

(2)合作教学模式

(3)研究性学习模式

(4)实地探究模式

七、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更由于受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高中生人格品质优待提高。高中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实现教育的本质,推进素质教育,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笔者要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探索加强人格教育的教育对策。 中外理论家对人格教育作了各自的论述。在西方教育史上,随着欧洲新理想主义哲学的兴起,西方开始重新重视发挥学生的精神力量,倡导人性的回归。出现了布德的主意主义和林迪的主情主义人格教育理论。这些人格教育思想在“五四”时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影响着中国当时的教育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里考纳提出了系统的完善人格教育理论,对美国学校如何进行品格教育给予很大的指导。中国的人格教育源远流长,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诸子百家创立了丰富的人格教育思想,提出了人格教育的原则。“五四”时期中国的蔡元培、经亨颐、陶行知等教育家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提出各种人格教育学说,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教育发展。针对今天人格教育缺失的现状,教育专家孙云晓、罗晓明提出了加强人格教育的一些理念。 近20年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在各自的领域里探索人格教育,有差异但也表现出共同的特点。中国古代的人格教育实践可归纳出人格教育的七种方法;近代教育家以张伯苓为例在人格教育中,体现出办学特色。当代的一代名师于漪在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强调学生的人格培养。以上为我们确定人格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提供丰富的经验。 目前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政治课由于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和教学模式单一,使人格教育实效性不强。上海二期课改中新教材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了人格教育的实施,通过三维目标的实现落实人格教育的内容。接着笔者提出了思政课上加强人格教育的主要对策,首先要正确认识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的总目标。其次要解决人格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最后提出了能有效落实人格教育的几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实地探究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