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张祜诗歌与唐代文化
【6h】

张祜诗歌与唐代文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近二十年张祜研究述评

二、本文研究的重点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张祜交游考略

一、德高望重的将相名臣

二、相契相怜之知交挚友

三、萍水相逢之四海佳朋

四、激流共进之同仁晚辈

第二节 张祜笔下的女性形象

一、长在石城头——痴情闺秀

二、舞罢青云起——浮华才女

三、恨为秋色晚——幽怨宫女

第三节张祜诗歌的佛心禅趣

一、悟色身无染——人格的标榜

二、往事尽成空——历史的感悟

三、超然离世群——精神的皈依

第四节张祜诗中的仙风道骨

一、去游遐寂境——飞升成仙的幻想

二、高帘轻翳空——隐逸、自由的精神

三、身乐道家流——名山之求仙访道

四、烧得硫黄漫学仙——服食丹药的审视

第五节张祜诗中的乐舞形象

一、子弦轻捻为多情——乐歌

二、红锦靴柔踏节时——舞蹈

余论 张祜诗歌的接受与版本流传

一、张祜诗歌接受史举要

二、张祜诗集的版本及其流传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张祜是自中唐入晚唐这一段时期中的一位著名诗人,有五百余首诗歌传世。近二十年来,学界对张祜有所关注,取得不少成果,但仍留下很多可深化、可拓展的空间。本文从第一手文献资料出发,重在从文化学角度解读张祜的诗歌作品,探询其妇女观、宗教观和艺术观等,从而揭示其社会文化意义;此外,本文对张祜交游情况、张祜诗歌接受及其版本源流的考证,亦对已有研究有所补充。 全文由绪论、正文和余论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对近二十年张祜研究进行学术史的梳理,以便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学理基础和视角参照,由此确立本文研究的重点、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张祜交游考略》,根据张祜交游的对象分类进行考察,以此彰显张祜的性格为人以及所受的人际环境影响,为后文对其诗歌的研究提供相关背景资料。 第二节《张祜笔下的女性形象》,着眼于张祜诗歌的女性题材,按照不同社会阶层以及社会角色分类解析张祜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如果说痴情闺秀的形象仍属于传统的男性理想意愿,那么张祜对浮华才女的颂赞和对幽怨宫女的同情,就倾注了更多的身份认同和心灵默契,因此这两类女性形象特别折射出人性和人道的辉光,并因此而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第三节《张祜诗歌的佛心禅趣》,以张祜涉及佛禅题材的诗歌为对象,考察张祜诗歌的佛禅心性与宗教趣味,由此揭示其中蕴涵的中晚唐佛教文化因素。张祜与佛僧的酬赠诗常常体现对“悟色身无染”的人格标榜,咏叹历史的诗总是发出“往事尽成空”的嗟叹,而对佛寺的访拜常能使人产生“超然离世群”的精神皈依感。 第四节《张祜诗歌的仙风道骨》,以张祜涉及道教题材的诗歌为对象,考察张祜诗歌的道教文化蕴涵。这类诗歌重点抒写飞升成仙的宗教理想、隐逸自由的人格精神、名山道观的仙风灵气,以及炼丹服药的宗教实践。张祜之好道,实际在追求一种高蹈绝尘的人生方式、一种解脱羁束的生活理想,一个能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 第五节《张祜诗歌的乐舞形象》,以张祜涉及乐舞题材的诗歌为对象,考察其艺术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从旋律悠扬的演奏到声情并茂的演唱,从美妙动听的乐曲到婀娜优美的舞姿,经过诗人惟妙惟肖的渲染和细腻传神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大唐乐舞文化的繁荣景象及崇尚音乐歌舞的社会风气,多侧面地展现了当时宫廷和市井的生活风貌。 余论:《张祜诗歌的接受与版本流传》,先从接受学的角度,考察自唐至清张祜诗歌的研究历史,虽属粗线条勾勒,却是张祜研究的首次尝试;次从文献学的视角,列举张祜诗集版本的知见目录,并在此基础上考证其版本源流,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文献资料线索。 张祜诗歌既是张祜自身生命体验的创作自诉,也是唐代盛极难再的时代呻吟。张祜诗歌蕴涵的种种文化旨趣,无一不与诗人的生活遭际相关,也无一不与时代的变迁相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