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左传》叙事修辞研究
【6h】

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左传》叙事修辞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二节本文理论视域的建立: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

第一章《左传》叙事的内在文学特征

第一节情节建构中的叙事演进

(一)多维叙事视角并行

(二)叙事时序与情节发展

(三)隐喻模式对情节的衔接与意义的延伸

第二节修辞细节中的效果张力

(一)盟约仪式叙事的细节冲突

(二)古文献征引的内在矛盾

小结

第二章《左传》的历史叙事观念

第一节中国古典历史编纂传统的主流范式

(一)言事相兼

(二)信史传统与秉笔直书

(三)历史与道德相统一

第二节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一)文本建构中的历史性要素

(二)历史意识中的文学性要素

小结

第三章《左传》的修辞与权力

第一节两汉时期入官学之争

(一)今古文经学的分立

(二)入官学之争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修辞结构下权力秩序的书写

小结

结语:史书与教谕相统一的修辞结构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学界基本认为,《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钜编,它不仅是记录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同时,它被视为《春秋》的解经之作,背后隐含了修辞所赋予的传统注疏的价值诉求。那么如何来理解《左传》的多重性质?《左传》的叙事性在其间扮演了怎样关键的角色?尽管中国传统文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从人物描写角度、行文的总体特征或某一叙事视角来探讨文体性质,立足点停留在追寻历史事件本身,却对《左传》的语言建构特性缺乏理论化的深入分析。 本文试以《左传》文本中的叙事性及其多重性质为考察对象,按照“文学之虚—历史之实—解经之真”的内在里路,结合中西方学界对《左传》最新研究成果,在比较的视域下借助新历史主义理论等西学理论的眼光,深入分析《左传》叙事的深层结构。沿着这个思路,正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文学的方式切入到对《左传》的叙事特征的研究。首先从宏观层面上对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语篇的隐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考察《左传》情节建构的过程以及叙事演进的意义。然后通过选取春秋历史常见的文化符号考察文本细节片段的修辞,从文学文本与现实情境的对话中发掘内在的效果张力。 第二章站在史学的领域上分析《左传》的历史叙事观念。《左传》作为一部历史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古典编纂传统的主流范式。《春秋》本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史书,但其简练的概括不足以表现历史之真,由此衍生出来的“春秋三传”用详尽的笔墨建构了历史真相。其中《左传》的言辞建构包含着丰富的文学要素,历来受人称颂。本章通过辨析《左传》的文学性与真实性,揭示文本暗含的历史叙事观念。 第三章聚焦于《左传》的解经性质,深入思考与探查《左传》中修辞与权力的关系。《左传》在形成之初与《春秋》别本单行,经汉代经学家的努力将其推进了经学史的研究领域。本章以《左传》入官学之争为中心追溯经学家对《春秋》解释权的争夺,并结合文本内部的修辞与书写论述《左传》话语表面所掩盖的权力关系。

著录项

  • 作者

    马蕊;

  •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郭西安;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视域; 左传; 叙事;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