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6h】

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1.1.1国际背景

1.1.2国内背景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结构

1.3.1研究方法

1.3.2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3.3论文的技术路线

1.4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本章小结

第二章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2.1.1破坏性创新的内涵

2.1.2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2.1.3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障碍

2.1.4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途径

2.1.5简要评述

2.2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文献综述

2.2.1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界定

2.2.2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演进

2.2.3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评价与测度

2.2.4我国理论界对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

2.3本章小结

第三章破坏性创新机理与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3.1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

3.1.1技术替代层面的破坏性创新形成机理

3.1.2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

3.2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形成机理

3.2.1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

3.2.2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内在机理

3.2.3破坏性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机理

3.3破坏性创新和维持性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贸易利益分配的视角

3.3.1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

3.3.2维持性创新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3.3.3发展中国家通过维持性创新实现赶超的可能性分析

3.3.4破坏性创新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不同创新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作用研究

4.1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4.1.1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

4.1.2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2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的计量分析

4.2.1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4.2.2数据的来源

4.2.3模型的构建

4.2.4制造业分类以及各类产业的描述性统计

4.2.5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4.3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破坏性特征与创新战略选择

5.1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的破坏性特征研究

5.1.1产业创新破坏性特征的指标选择

5.1.2行业创新的破坏性特征测度

5.2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能力特征

5.2.1产业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

5.2.2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价

5.3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特征与创新战略选择

5.3.1基于行业创新特征的制造业分类

5.3.2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5.3.3基于行业创新特征的创新模式选择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破坏性创新开展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6.1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及一般模式

6.1.1影响企业成功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因素

6.1.2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一般模式

6.1.3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开展

6.2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6.2.1以本国特定密集需求产业为突破口

6.2.2构建破坏性创新的产业微观基础

6.2.3构建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协调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6.2.4发挥相关和支撑产业对破坏性创新的促进作用

6.3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研究

6.3.1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历史演变

6.3.2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工具

6.3.3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实施要点

6.4本章小结

第七章破坏性创新的实证案例研究

7.1破坏性创新--华为成功的利器

7.1.1从低端到高端的破坏性发展战略

7.1.2占领新一代破坏性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7.1.3战略失误源于对破坏性创新的忽视

7.1.4经验总结

7.2案例研究:日本制造业发展中的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

7.2.1日本近代制造业

7.2.2日本现代制造业

7.2.3破坏性创新与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7.2.4日本制造业的创新历程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7.3本章小结

第八章总结与研究展望

8.1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8.2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以及参与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制造业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工业化国家,约有1/4的人口从事制造业,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中国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规模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不断增强。但是,从整个制造业发展的现状看,我国目前还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远没成为制造业强国。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许多产品的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拉美一些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很难构成一个国家制造业持续的竞争力,事实上我国制造业要素成本的优势正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消失,因此如何构建我国制造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对于我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一个制造业强国至关重要。 通过创新来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赶超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日本和韩国的制造业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是形成一国制造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何种创新战略和发展路径是能否顺利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一段时间以来,“引进--消化--再创新”的维持性创新被认为是适合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专利保护制度的加强等一系列特点正日益削弱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中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在不断扩大。 自从哈佛大学教授Christensen,C.M.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以来,该理论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高度重视,成为近年来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破坏性创新理论揭示了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的技术进步就是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交替发展的过程。破坏性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非竞争性”及其对产业竞争规则的“颠覆性”特点使得主流市场的领导企业很难做出恰当的回应。破坏性创新在造成无数领袖群伦的大公司消亡的同时,也为产业新进入者提供了技术赶超的契机。鉴于破坏性创新的上述特性,一些学者己开始意识到该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理论价值。本文及时捕捉到这一理论动向,将破坏性创新运用于指导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实践,以期为我国制造业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开辟新的途径。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 (1)对现有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本文对当前国内外破坏性创新理论和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和评述。其中破坏新性创新理论的综述按照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主要问题,从破坏性创新的内涵、破坏性创新的特征、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障碍、以及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路径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了不同学者的观点及其异同,指出了当前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主要包括:产业竞争优势的内涵、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观点、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和测度,以及当前我国理论界产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成果。 (2)研究了破坏性创新机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并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视角研究了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论文主要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两个层面研究了破坏性创新的机理;总结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重点介绍了波特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形成机理,以及破坏性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途径及机理;论文还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视角重点研究了不同创新战略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了“比较优势陷阱”的形成原因,探讨了国际贸易中维持性创新战略和破坏性创新战略所导致的产品利益和成本利益的变化,指出维持性创新战略适用的条件以及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可行性。 (3)对我国制造业三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及其变动状况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不同创新战略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驱动情况。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对1995-2004十年间,我国制造业三类产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1995-2004年上下5年之间制造业三类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因素的变化,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随时间发展变化的情况。 (4)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特征与创新战略选择。主要运用行业创新的破坏度和行业创新能力两大指标分析刻画了我国制造业的行业创新特征,并据此对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进行了排序和归类,同时对不同的行业创新特征所对应的创新开展模式展开研究。 (5)破坏性创新的开展与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构建。从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分别探讨了破坏性创新的开展。企业层面破坏性创新的开展研究了影响破坏性创新的因素,并就企业如何开展破坏性创新展开探讨;产业层面,从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着手,分析如何通过破坏性创新的开展来推动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在分析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产业创新政策的主要发展特征,研究了六大主要产业创新政策的实施对破坏性创新开展的作用和影响,并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就如何促进产业内破坏性创新开展的政策实施要点进行了探讨。 (6)案例研究。案例部分主要研究了一个企业案例和一个产业案例。企业案例研究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成功经验。而产业案例通过研究日本制造业,分析了破坏性创新在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形成中的重大作用,指出日本制造业实施维持性创新战略的历史条件以及政府忽视破坏性创新所造成的后果。研究了在信息经济时代,通过开展维持性创新实现赶超的局限性,以及采取破坏性创新模式实现赶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总结出值得我国借鉴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全文主要创新点如下: (1)将破坏性创新理论用于指导我国制造业的实践。破坏性创新是当前创新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尽管诸多学者意识到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理论价值,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更多的研究聚焦在理论自身的内容拓展和完善上。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历史时期,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而选择符合发展中国家特点和我国国情的创新发展战略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本文将破坏性创新理论运用于指导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在理论研究思路上是全新的尝试。 (2)运用行业面板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三大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及其变动状况进行了研究。本文收集整理了1995年-2004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相关数据,运用STATA软件对影响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因素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并比较了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的变化。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并不相同,同一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竞争力的驱动因素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创新政策时要因行业、因阶段而异。 (3)构造行业创新破坏度指标,对制造业的行业创新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行业创新的破坏度和行业创新能力两大指标分析刻画了我国制造业的行业创新特征,并据此对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进行了排序和归类,同时对不同的行业创新特征与创新开展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展开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和一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创新的破坏性特征比较明显,而一些传统产业创新的维持性特征比较明显;另外,大部分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少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高。 (4)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角度分析了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根据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借助于“产品利益”和“成本利益”的概念,分析比较了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破坏性创新为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跨越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与维持性创新相比它不仅更有利于解决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陷阱”,也为发展中国国家贸易利益的获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