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中罗库溴铵的药效学研究
【6h】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中罗库溴铵的药效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间断静注与靶控输注罗库溴铵的肌松时效比较 目的:观察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中不同手术分期罗库溴铵的药效学变化。研究肝功能失代偿病人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手术时,间断静注(IV)及靶控输注(TCI)罗库溴铵肌松时效的改变。 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全身麻醉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患者24例,肝功能失代偿(ASA III~IV级),Child-Pugh B级或C级。随机分为罗库溴铵间断静注组(IV组,n=12)和靶控输注组(TCI组,n=12)。采用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收缩反应,记录肌松效应及用药量等。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T1最大阻滞程度、临床作用时间以及肌松消退时间,评价气管插管条件。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罗库溴铵的用量及罗库溴铵单位时间平均用量。术中连续监测体温、血气、生化常规。 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出血量、无肝期及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肌松起效时间和临床作用时间以及肌松消退时间、两组总用药量以及总平均用药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组无肝期临床作用时间(60.17±21.49)min、新肝期肝动脉开放前第一次给药的作用时间(41.42±12.47)min,明显长于无肝前期(40.3±13.08)min。IV组和Ⅱ组无肝期及新肝期罗库溴铵的用量分别为(2.1±0.8,0.2±0.4)μg·kg-1·min-1和(2.9±1.5,4.2±3.6)μg·kg-1·min-1,显著低于无肝前期(6.6±1.6,9.5±3.1)μg·kg-1·min-1。无肝期和新肝初期内环境变化,与术前相比,术中血糖、血红蛋白、体温均有一定变化。 结论: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中采用间断静注和靶控输注两种给药方式,罗库溴铵的用药量和肌松消退时间相似。无肝期肝功能缺如、新肝缺血再灌注及肝动脉化,以及肝外途径等协同作用,使得无肝期和新肝期罗库溴铵的作用时间延长,维持同等程度肌松时用药量明显低于无肝前期。本实验也证明了罗库溴铵的恢复与这两种给药方式无关,表明TCI技术应用于罗库溴铵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不会延长患者的肌松消退时间。 第二部分、间断静注与按TOF监测调控输注罗库溴铵的肌松时效比较 目的:观察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中不同手术分期罗库溴铵的药效学变化。研究肝功能失代偿病人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手术时,间断静脉注射(IV)及按TOF监测调控输注(CI)罗库溴铵肌松时效的改变。 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全身麻醉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患者24例,肝功能失代偿(ASA III~IV级),Child-Pugh B级或C级。随机分为罗库溴铵间断静注组(IV组,n=12)和按TOF监测调控输注组(CI组,n=12)。采用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收缩反应,记录肌松效应及用药量等。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T1最大阻滞程度、临床作用时间及肌松消退时间,评价气管插管条件。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罗库溴铵用量及罗库溴铵单位时间平均用量。 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出血量、无肝期及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肌松起效时间和临床作用时间以及肌松消退时间、两组总用药量以及总平均用药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组和CI组无肝期及新肝期罗库溴铵的用量分别为(2.1±0.8,0.9±1.5)μg·kg-1·min-1和(2.9±1.5,4.3±2.7)μg·kg-1·min-1,显著低于无肝前期(6.6±1.6,14.1±5.1)μg·kg-1·min-1。无肝期和新肝初期内环境变化,与术前相比,术中血糖、血红蛋白、体温均有一定变化。 结论: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中间断静注和按TOF监测调控输注两种给药方式,罗库溴铵的用药量和肌松消退时间相似。无肝期肝功能缺如、新肝缺血再灌注及肝动脉化,以及肝外途径等协同作用,使得无肝期和新肝期罗库溴铵的作用时间延长,维持同等程度肌松时用药量明显低于无肝前期。罗库溴铵的恢复与这两种给药方式无关,表明按TOF监测调控输注技术应用于罗库溴铵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