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树突状细胞DC-SIGN在肾炎肾小管间质损伤中作用研究
【6h】

树突状细胞DC-SIGN在肾炎肾小管间质损伤中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肾脏疾病多系免疫介导或引发的免疫炎症性疾病。此外,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损害,且肾小管间质病变是直接影响肾脏疾病进展及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近年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DC) 在肾脏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肾炎时肾内DC数量增多,主要聚集于肾小管间质区域,与肾小管间质损伤关系密切。以往研究也发现,DC 参与肾脏浸润和炎症启动,与黏附分子P-选择素起始介导迁移有关,并与肾小管间质早期损伤乃至肾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利用研制的针对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DC 迁移浸润具有抑制作用,且该单抗还可通过抑制DC 表面与选择素同属C型凝集素的DC-SIGN 表达,调抑DC刺激T细胞的功能。DC-SIGN(亦称CD209) 是DC特异性免疫调节分子,可介导DC 炎症组织迁移以及与白细胞相互作用等,调节炎症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肾毒性血清性肾炎(NTN) 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人类新月体肾炎的模型。一般认为,该肾炎发病依赖于CD4+Th1细胞和巨噬细胞。近年研究发现,DC在NTN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TN发生时,肾内DC 可刺激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既分泌具有改善NTN 作用的抗炎因子IL-10,同时也分泌Th1 型促炎因子INF-γ,而清除肾内DC 则对肾组织损伤尤其是肾小管间质损伤具有重要影响,表明DC 在NTN 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为止,对NTN 肾内DC 包括浸润方式及其作用机制还不甚清楚。 为此,本实验首先观察了不同病理类型肾炎患者肾组织内DC-SIGN表达及DC-SIGN+DC 分布,探讨与肾炎肾小管间质损伤和病变的关系。 然后在制备大鼠NTN模型基础上,结合PsL-EGFmAb等抗黏附干预手段,观察了肾炎大鼠肾组织DC-SIGN+DC浸润变化。继而,观察分析经干预DC-SIGN+DC浸润后的大鼠肾内DC相关炎症因子、趋化因子以及Th1/Th2平衡等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DC-SIGN+DC 在NTN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果发现,伴随着DC-SIGN 在肾炎患者肾组织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广泛高表达,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明显相关。DC-SIGN+DC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明显增多,且与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及肾功能改变密切相关。此外,DC-SIGN+DC 在肾小管间质分布数量与DC-SIGN 表达明显相关。利用NTN 大鼠模型进一步发现,DC-SIGN+DC 主要集中于肾小管间质区域,少部分分布在肾小球旁,且随着病变加重明显增多,与肾组织病理损伤和肾功能改变显著相关。继而发现,经PsL-EGFmAb等干预后,伴随着DC-SIGN+DC 浸润减少,肾内IL-10 mRNA 表达上调,TNF-α mRNA和RANTES mRNA 表达下降,Th1/ Th2 值也相应下调,大鼠肾组织损伤和肾功能得以减轻与改善。 由上述实验结果并结合我们以往工作表明,DC的NTN肾内浸润不仅与P-选择素介导有关,也与DC-SIGN的黏附途径相关。在上述过程中,选择素介导了DC 黏附迁移及肾内浸润;而依据DC-SIGN 功能,其更可能在参与DC 迁移中,介导DC 启动免疫应答,以及在DC 调节大鼠肾脏炎症尤其肾小管间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DC-SIGN 及其介导DC的上述作用,也受肾内局部微环境病生理状况的影响,可调控DC诱导的局部免疫应答,以及Th1/ Th2反应的平衡,直至影响肾炎肾小管间质损伤修复或病变进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明,PsL-EGFmAb可通过抑制DC-SIGN,而对NTN中DC成熟及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提示PsL-EGFmAb不仅可有效阻抑DC 肾内迁移,还可调抑DC 启动的炎症免疫反应,由此可作为一种新的干预手段或途径,用于肾脏等DC 相关免疫炎症性疾病的防治,因而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