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福岛核事故典型气载放射性核素的弥散及辐射剂量研究
【6h】

福岛核事故典型气载放射性核素的弥散及辐射剂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事故工况下核素浓度计算模型

2.1 CALPUFF模式

2.2 AERMOD模式

2.3 ARTM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气扩散模型的验证比对

3.1示踪实验数据集

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岛核事故核素浓度和沉积量分布研究

4.1 厂址和数据

4.2 放射性衰变修正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岛核事故的辐射剂量计算研究

5.1 放射性核素的生态转移机制

5.2 居民点的选取

5.3 计算结果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福岛核事故的补充性研究

6.1 源项反演的基本方法

6.2 大气扩散模型

6.3 混合遗传算法

6.4 数值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说明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约130km处海底发生了9.0级大地震,该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机组严重受损以及大规模放射性物质的释放。事故的发生再次引起了民众和科研人员对于事故应急和辐射安全的普遍关注。
  本文应用MVK模型验证工具对ARTM、AERMOD和CALPUFF大气扩散模式进行了统计验证,结果表明:三种模型都基本能够达到推荐模型标准,ARTM模型和CALPUFF模型在0-3km距离段内有低估趋势,AERMOD模型有高估趋势,CALPUFF模型在模拟区域大于50km的模拟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本文应用CALPUFF大气扩散模式模拟了以福岛第一核电站为中心160km×160km的区域,事故后30天131I的浓度分布和沉积量分布情况并使用等效衰减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放射性衰变修正。事故期间空气浓度峰值出现在事故发生后的第5天第13时(79,81)网格,空气浓度峰值为6.70×106Bq/m3,地面沉积量为1.81×105Bq/m2,释放源西北方向为污染最严重的陆域方向。
  通过系统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简化,用一系列微分动力学方程描述核素的生态转移机制,编写程序实现核素的转移过程,确定了受照的关键人群、关键途径和关键器官,研究区域内的四个居民点中位于源西北方位的葛尾村公众的甲状腺当量剂量最大。
  鉴于福岛核事故早期全厂断电,堆芯受损情况不明,不能通过堆芯的运行参数和损坏程度有效的估计源项,本文通过将混合遗传算法与烟团扩散模式的耦合,对采用环境监测数据反演核事故源项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实现了对源项释放率、位置和高度的快速估计。遗传算法-单纯形法与遗传算法-模式搜索法、遗传算法和单纯形法等三种算法的比较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单纯形法结合了遗传算法和单纯形法两种算法的优势,也弥补了各自的缺陷,其反算值可以与期望值较精确符合、通用性强、计算花费较少,能够适用于核事故源项的快速估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