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本本族”青年驾驶人事故发生机理与驾驶行为模式研究
【6h】

“本本族”青年驾驶人事故发生机理与驾驶行为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

1.2.2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

1.2.3 驾驶行为模式

1.2.4 驾驶文化差异

1.2.5 研究现状小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对象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本本族”青年驾驶人事故发生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事故发生机理研究方法

2.2.1 事故致因量表

2.2.2 抽样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2.4 研究假设

2.3 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结果

2.3.1 初测量表信度分析

2.3.2 样本基本信息

2.3.3 样本事故经历

2.3.4 各构面相对于基本信息变量的差异比较

2.3.5 各构面因子分析与问项得分

2.3.6 各构面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2.3.7 事故构面阶层回归分析

2.3.8 事故发生机理模型构建

2.4 研究结论与讨论

2.4.1 基本信息变量的效应

2.4.2 各构面的因子结构

2.4.3 事故发生机理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本族”青年驾驶人异常驾驶行为分析

3.1 引言

3.2 异常驾驶行为研究方法

3.2.1 驾驶行为问卷DBQ

3.2.2 抽样对象与过程

3.2.3 数据分析

3.3 异常驾驶行为研究结果

3.3.1 样本基本信息

3.3.2 DBQ因子结构分析

3.3.3 修正后DBQ各因子与问项得分

3.3.4 基本信息变量与DBQ各因子相关分析

3.3.5 基本信息变量对DBQ各因子的预测

3.3.6 各变量对事故的预测

3.4 研究结论与讨论

3.4.1 异常驾驶行为DBQ因子结构

3.4.2 异常驾驶行为水平

3.4.3 变量对DBO各因子及事故的预测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本族”青年驾驶人驾驶技能评估

4.1 引言

4.2 驾驶技能评估研究方法

4.2.1 实验样本

4.2.2 实验仿真系统开发

4.2.3 实验设计与流程

4.2.4 数据分析

4.3 驾驶技能评估研究结果

4.3.1 样本基本信息

4.3.2 基于仿真的驾驶绩效比较

4.3.3 基于自评的DBQ得分比较

4.3.4 仿真绩效与自评得分比较

4.3.5 基本信息变量对驾驶绩效的影响

4.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4.1 驾驶仿真绩效

4.4.2 驾驶技能的过分自信

4.4.3 基本变量对驾驶绩效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本族”青年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研究

5.1 引言

5.2 危险感知能力研究方法

5.2.1 实验样本

5.2.2 险情仿真系统开发

5.2.3 实验设计与流程

5.2.4 数据分析

5.3 危险感知能力研究结果

5.3.1 样本基本信息

5.3.2 速度绩效

5.3.3 反应时间RT与碰撞时间TTC

5.3.4 视觉注视特性

5.3.5 事故频率

5.3.6 脑力负荷

5.3.7 危险认定

5.4 研究结论与讨论

5.4.1 速度反应绩效

5.4.2 危险反应绩效

5.4.3 视觉注视特性

5.4.4 事故绩效

5.4.5 危险评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应用建议

6.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本族”青年驾驶人是指年龄在18-25岁之间,已取得合法有效的中国机动车(汽车)驾驶证,还未拥有属于自己的汽车,较少有机会在道路上进行实际驾驶实践的驾驶人群体。由于我国的人均私人汽车拥有量相对较低,很多青年驾驶人在考取驾照后,变成了有“证龄”无“驾龄”的“本本族”青年驾驶人。由于缺乏充分的驾驶练习,很多“本本族”青年驾驶人驾驶技能生疏、心理素质差、驾驶经验缺乏、对驾驶时可能出现危险情况的预判及应对策略缺乏。因此,“本本族”青年驾驶人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且事故的危害性往往更加严重。近年来,有关“本本族”青年驾驶人引发的道路交通问题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一问题也可能成为和我国具有相似国情和驾驶环境的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面临的情况。论文针对“本本族”青年驾驶人的事故发生机理、驾驶行为模式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期探索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法、促进其驾驶能力安全、快速、稳定地成长。
  首先,基于影响“本本族”青年驾驶人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设计了事故致因量表,抽样调查了443名“本本族”青年驾驶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量表各构面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式,构建了“本本族”青年驾驶人事故发生机理模型。结果表明,“本本族”青年驾驶人所发生的交通事故绝大部分都是由其自身“驾驶人”原因导致的单车事故。婚姻状况和累计驾驶里程两个基本信息变量对于“本本族”青年驾驶人的安全态度、驾驶愤怒、驾驶技能、情绪压力、危险行为和事故构面的影响效应具有同质性。5000km的累积驾驶里程对于“本本族”青年驾驶人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在达到该临界点后,“本本族”青年驾驶人的安全态度开始由负向转为正向趋势、危险行为和事故频率均由增长转为减少趋势。人格特质和驾驶技能作为外衍潜在变量,通过作用于安全态度、驾驶愤怒、情绪压力和危险行为,间接影响“本本族”青年驾驶人的事故发生。情绪压力对事故有直接的负向效应,危险行为对事故有较强的直接正向效应,安全态度通过作用于危险行为对事故有重要的间接效应。
  其次,根据我国驾驶文化特点修改了驾驶行为问卷Driving BehaviourQuestionnaire(DBQ),抽样调查了523名“本本族”青年驾驶人样本,对“本本族”青年驾驶人样本的异常驾驶行为因子结构和水平进行了研究。利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异常驾驶行为各因子与样本人口统计学变量、驾驶背景变量、事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提取出了4个“本本族”青年驾驶人的异常驾驶行为因子:错误、违规、注意力流失和记忆力流失,原DBQ中对于“一般性违规”和“侵略性违规”两个因子的区分对于“本本族”青年驾驶人并不适用。“本本族”青年驾驶人自评的异常驾驶行为频率总体来说,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违规”异常驾驶行为因子的得分非常低。近一年内发生过事故的“本本族”青年驾驶人的累积驾驶里程更多、发生违规异常驾驶行为的频率更高。累积驾驶里程是唯一对违规因子有显著预测的基本信息变量,违规因子对于“本本族”青年驾驶人近一年内的事故发生有非常显著的预测效果。
  再次,基于我国的道路交通环境,搭建了面向驾驶行为和驾驶绩效分析的低成本、固定底座驾驶仿真实验平台,招募了33名“本本族”青年驾驶人样本,评估其基于仿真实验的驾驶技能,探讨了样本人口统计学变量、驾驶背景变量对自评的驾驶行为和仿真的驾驶绩效各变量的预测程度。结果表明,“本本族”青年驾驶人在仿真实验中并未表现出和其年龄相符合的超速倾向,相对于对照组驾驶人,他们的驾驶平均速度更慢,超速频率更少。“本本族”青年驾驶人对于车道和速度保持能力的稳定性较差,在应对路口交通灯时的反应时间更长、发生事故的频率更高。“本本族”青年驾驶人对其自评的驾驶技能存在高估的现象,累计驾驶里程是唯一对“本本族”青年驾驶人的自评违规行为和仿真驾驶绩效有显著预测效应的变量。
  最后,基于固定底座的全舱式驾驶模拟器,根据我国道路交通环境中常见的危险场景,完善了面向危险感知能力研究的驾驶仿真实验平台的搭建,招募了45名“本本族”青年驾驶人样本,对样本驾驶人的危险感知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本族”青年驾驶人对于危险的反应绩效较差,其减速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s(RT)均大于对照组驾驶人,而碰撞时间Time-to-Collision(TTC)均小于对照组驾驶人。“本本族”青年驾驶人在危险场景中更多地注视在“前方道路之外区域”,而不是与危险触发紧密相关的“前方道路区域”、以及实时监控车辆行驶速度等参数的“车内区域”。“本本族”青年驾驶人的脑力负荷得分更高,他们对在仿真实验中驾驶的危险难度评定显著高于对照组驾驶人。此外,“本本族”青年驾驶人对危险的判别能力不稳定,察觉不到很多潜在的危险,这些都导致了其在仿真实验中的事故频率较高。
  研究成果对于揭示“本本族”青年驾驶人的事故发生机理、降低该群体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寻找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结论对于其他驾驶人群体的类似研究也有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