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日本鬼鲉早期发育及其脂类与脂肪酸特性变化:与含油球浮性卵仔鱼的比较
【6h】

日本鬼鲉早期发育及其脂类与脂肪酸特性变化:与含油球浮性卵仔鱼的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 海水鱼类对脂类和脂肪酸的需求

2 海水鱼类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求

3 海水鱼类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中营养研究展望

第一章 日本鬼鲉早期发育及其脂类组成变化

第一节 日本鬼鲉人工繁育及早期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及脂肪酸特性变化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讨论

第二章 饵料脂肪酸强化对日本鬼鲉仔鱼生长与体脂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讨论

第三章 3种产含油球浮性卵的海水鱼类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及脂肪酸特性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了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as)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并对日本鬼鲉受精卵、囊胚期、胚体形成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和初孵仔鱼、1日龄仔鱼、2日龄仔鱼与3日龄仔鱼脂类组成及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日本鬼鲉在水温22.0℃,盐度29条件下,催产后40 h亲鱼开始产卵,受精卵浮性无油球,平均卵经1.40mm,卵裂类型属盘状卵裂均等分裂。受精卵在水温20.0~21.0℃,盐度29条件下,32h发育至原肠中期,出现色素颗粒;60h发育至肌肉效应期,胚体出现胸鳍芽;62h后脱膜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3.9 mm,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口径为0.44 mm;6日龄卵黄囊消失;11日龄背、臀鳍鳍条原基出现,进入稚鱼期;26日龄胸鳍下方2根鳍条游离,转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40日龄后体表黄褐色,上位口,完全营底层匍匐生活。
  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内以极性脂肪为主,占总脂肪含量为72.20~79.07%。中性脂肪含量随胚胎发育先上升后下降,在尾芽期时达到峰值,在卵黄囊仔鱼期间则无显著变化;极性脂肪含量随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逐渐下降,但在胚胎发育期和卵黄囊仔鱼期内分别无显著变化;总脂肪含量变化趋势与极性脂肪相似,3日龄仔鱼总脂肪含量11.66%。胚胎发育期间脂类主要用于机体组织的构建,卵黄囊仔鱼期间极性脂肪作为主要能源物质,中性脂肪得到相对保留。
  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中性脂肪内含量较高的脂肪酸为:16:0,DHA,18:1n-9,18:0,16:1n-5,EPA。中性脂肪内各主要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 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 A)以及n-3PUFA、n-6PUFA含量均随胚胎发育逐步上升,随后在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极性脂肪内含量较高的脂肪酸为:DHA,16:0,ARA,EPA,18:0,18:1n-9。极性脂肪内SFA、M UFA、P UF A以及 n-3PUFA、n-6PUF A含量在胚胎发育时期呈波动性变化,除MUF A含量峰值出现在胚体形成期和肌肉效应期,其余各脂肪酸峰值均出现在囊胚期和肌肉效应期;各脂肪酸含量在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则缓慢下降。日本鬼鲉早期发育过程中 DH A存在由极性脂内向中性脂内转移现象,卵黄囊仔鱼对ARA需求高于EPA,在仔鱼开口时与DHA一起被相对保留。
  试验通过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海捕鱿鱼肝脏油与精巢油对日本鬼鲉开口饵料进行强化,研究其对日本鬼鲉3~10日龄仔鱼存活、生长及脂类组成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肝脏油组成活率19.43%最高,与对照组18.20%差异不显著,精巢油组12.83%显著低于肝脏油组和对照组。仔鱼全长精巢油组5.21 mm,显著低于对照组6.03 mm和肝脏油组5.64 mm,对照组与肝脏油组差异不显著。仔鱼发育过程中口径增大速度呈对照组>肝脏油组>精巢油组的趋势,各组之间无差异显著性。
  不同强化剂强化后,日本鬼鲉10日龄仔鱼内中性脂肪含量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3日龄仔鱼;极性脂肪含量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含量均显著低于3日龄仔鱼,肝脏油组极性脂肪含量8.00%与3日龄仔鱼8.62%最为接近。肝脏油组中性脂肪内ARA、EPA、DHA与n-3PU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精巢油组。中性脂肪内EPA/ARA比值肝脏油组与精巢油组分别为1.78和2.64,显著高于对照组1.00和3日龄仔鱼体内0.77。极性脂肪内EPA/ARA比值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高于3日龄仔鱼。结果表明饵料脂肪酸营养强化,当DHA/EPA比值为2时,EPA/ARA比值过高不利于日本鬼鲉仔鱼生长与存活,参照未开口仔鱼体内脂肪酸组成,EPA/ARA值为0.7较为适宜。
  研究了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和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3种产含油球浮性卵海水鱼类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特性及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三种仔鱼具有不同的脂肪组成特性,青石斑鱼卵黄囊仔鱼中性脂/极性脂比值为0.97~1.22;卵形鲳鲹卵黄囊仔鱼中性脂/极性脂比值为1.88~3.21,大黄鱼卵黄囊仔鱼中性脂/极性脂比值为2.63~2.62。三种卵黄囊仔鱼的总脂含量均随发育而逐步下降。三种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青石斑鱼在2日龄时中性脂主要脂肪酸均出现了显著下降;卵形鲳鲹在1日龄时中性脂主要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大黄鱼在3日龄仔鱼时中性脂主要脂肪酸显著下降。三种卵黄囊仔鱼极性脂中的主要脂肪酸则均在1日龄时出现了显著升高。结果表明:海水鱼类无油球浮性卵内以极性脂肪为主,含油球浮性卵内以中性脂肪为主。海水鱼类胚胎发育过程中脂类优先参与机体组织构建,而非供能;卵黄囊仔鱼阶段脂肪中占主要成份的脂类参与能量供应,同时在早期发育阶段中性脂肪与极性脂肪内脂肪酸存在相互转移的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