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鰤鱼诺卡氏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6h】

鰤鱼诺卡氏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 言

1.1 分布及命名

1.2 培养条件和形态特征

1.3 生理生化特性

1.4 致病性与组织病理学研究

1.5 诊断与检测技术

1.6 防治研究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15株鱼源致病性鰤鱼诺卡氏菌的聚类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鰤鱼诺卡氏菌感染卵形鲳鲹的组织病理学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讨论

第四章 鰤鱼诺卡氏菌致病因子的初步研究

4.1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鰤鱼诺卡氏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卵形鲳鲹鰤鱼诺卡氏菌病药物治疗的研究

6.1材料与方法

6.2结果

6.3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诺卡氏菌(Nocardia spp.)在海水中的含量并不高,是一种机会致病菌,但可引起多种养殖鱼类发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以实验室分离到的诺卡氏菌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鰤鱼诺卡氏菌的聚类分析,鰤鱼诺卡氏菌感染卵形鲳鲹的组织病理学,鰤鱼诺卡氏菌的致病因子,鰤鱼诺卡氏菌的LAMP检测及卵形鲳鲹鰤鱼诺卡氏菌病的药物治疗,主要结果如下:
  1、15株鱼源致病性鰤鱼诺卡氏菌的聚类分析
  对2006-2012年间从华南地区采样或送检的患“结节病”的鱼类(8个鱼种)样品中分离到的15个病原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聚类分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供试菌的16S rDNA序列均与鰤鱼诺卡氏菌聚为一支,同源性为99%,且明显地分为两个类群;聚类结果显示,15个菌株在T=23时,可分为两个组群,在T=11时,两个组群分别可分为2个和4个亚群。研究结果显示,15株鰤鱼诺卡氏菌存在多样性。
  2、鰤鱼诺卡氏菌感染卵形鲳鲹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从阳江闸坡海水网箱养殖的患病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病灶中分离出病原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并且人工回接感染卵形鲳鲹,病鱼的脾脏、肾脏、肝脏、鳃、心脏等器官出现直径为0.1-0.3 cm的白色结节,对患病卵形鲳鲹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脾脏出血,淋巴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细胞增生;肝脂肪变性;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相互融合在一起棒状化;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
  3、鰤鱼诺卡氏菌致病因子的初步研究
  从菌株N11YJ01菌体中提取、纯化索状因子,并对健康卵形鲳鲹进行攻毒,每尾500μg,H.E染色发现在注射后第7-14天卵形鲳鲹的肾、脾、鳃上出现肉芽肿,首次证明了鰤鱼诺卡氏菌的索状因子具有毒性。同时提取了其分枝菌酸,薄层色谱法检测结果表明:点与点之间完全分离且显色后点清晰可辨;电喷雾质谱分析表明,其碳原子数的范围为40-66,是一系列结构相似的同系物,在碳链长度与饱和度方面有差异。
  4、鰤鱼诺卡氏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根据鰤鱼诺卡氏菌rpoA序列,设计4条引物,以致成功构建鰤鱼诺卡氏菌的LAMP检测方法,并优化出最佳反应体系:外内引物比1:8、Mg2+浓度6mmol/L、dNTP浓度1.0mmol/L、反应温度56.4℃、反应时间50min。该法对鰤鱼诺卡氏菌纯培养物的最低检测限为9.8×102CFU/mL,比常规PCR的灵敏度更高,而且操作简单、效率高、检测成本低,有望成为快速检测鰤鱼诺卡氏菌的有效手段。
  5、卵形鲳鲹鰤鱼诺卡氏菌病药物治疗的研究
  为了控制卵形鲳鲹鰤鱼诺卡氏菌病,研究了恩诺沙星、红霉素和氟苯尼考对此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攻毒后第一天投药、攻毒后第四天投药及预防组治疗效果较好的分别是恩诺沙星、红霉素及氟苯尼考,其对卵形鲳鲹鰤鱼诺卡氏菌感染的保护率分别为53.4%、30%及26.7%。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