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胎儿安方对先兆流产大鼠模型血清中E、P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6h】

胎儿安方对先兆流产大鼠模型血清中E、P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上篇文献综述

1中医对先兆流产的研究进展

1.1病名

1.2病因病机

1.3治疗

1.4预防

2西医对先兆流产的研究进展

2.1病因

2.2治疗

3对中医药保胎机理探讨

3.1提高孕期血清激素水平

3.2对神经体液内分泌激素的调节

3.3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3.4对子宫的影响

3.5对免疫的影响

下篇实验研究

1研究内容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动物

2.2实验仪器

2.3实验药物及试剂

2.4分组及给药

2.5先兆流产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2.6观察指标及方法

3实验结果

3.1动物一般情况

3.2造模前后体重的变化情况,见表1

3.3经不同方法处理的实验大鼠子宫重量、胚胎数及子宫内有瘀血例数情况,见表2

3.4胎儿安方对先兆性流产SD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含量的影响,见表3

3.5血液流变学变化,见表4

3.6子宫蜕膜及胚胎组织形成学变化

4结论

5讨论

5.1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5.2先兆流产与肾、脾、气血的关系

5.3先兆流产模型的建立

5.4雌二醇、孕酮与先兆流产的关系

5.5血液流变学与先兆流产的关系

5.6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胎儿安方对针刺配合催产素所致先兆流产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等方面探讨胎儿安方保胎作用机理。 方法:对妊娠大鼠采用电针刺激两侧合谷穴、三阴交配合肌注催产素的方法建立先兆流产大鼠模型。分别用胎儿安方小剂量、胎儿安方中剂量、胎儿安方大剂量、黄体酮进行治疗,同时设立未用药物治疗的模型组及空白组。观测各组大鼠胚胎数及子宫内有瘀血的例数,子宫蜕膜及绒毛组织形态学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雌二醇、孕酮含量,化验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 结果: 1、各组先兆性流产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含量的变化 用胎儿安方治疗后,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均上升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清中雌二醇(E2)含量:胎儿安方小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大剂量组、黄体酮组、空白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胎儿安方大剂量组与黄体酮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剂量组与大剂量组、黄体酮组相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胎儿安方小剂量组SD大鼠血清中孕酮(P)含量与大、中剂量组、黄体酮组和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安方大、中剂量组和黄体酮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各组先兆性流产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除小剂量组外,大鼠全血粘度值均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组中,胎儿安方大剂量组、中剂量组、黄体酮组与小剂量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全血粘度值2、3中,胎儿安方大、中剂量组优于黄体酮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全血粘度值1、4中,胎儿安方大、中剂量组与黄体酮组两两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针刺配合催产素所致先兆流产大鼠模型,胎儿安方可能通过增加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的含量;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使全血粘度值降低,改善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先兆性流产的目的。

著录项

  • 作者

    石丽萍;

  •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学院;

  • 授予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
  • 学科 中医妇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袁惠霞;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271.942.1;
  • 关键词

    胎儿安方; 先兆流产; 子宫蜕膜;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