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詹姆斯·鲍德温《另一个国家》的文化解读
【6h】

詹姆斯·鲍德温《另一个国家》的文化解读

代理获取

摘要

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之一。自从他的第一部小说《向苍天呼吁》在1953年发表以来,鲍德温一直致力于揭露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揭示种族差异和种族歧视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他探索人类的两性关系以及同性恋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接受差异,承担责任,通过爱来获得救赎。他在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60年代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认为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主要文学代言人。 《另一个国家》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说,发表于1962年。小说揭示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文化疯癫与喧嚣。小说从黑人爵士乐鼓手鲁弗斯开始,镜头对准了一对对普通的黑人和白人:鲁弗斯和莱奥娜,维尔瓦多和伊达,理查德和凯丝,埃力克和伊夫。小说通过对这些不同种族的青年以及他们的恋情(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描写,深刻反映了60年代美国病态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现代都市混乱的道德状况,表现了现代人的隔膜与枯竭的情感,以及空虚和孤独的内心世界。 近年来,美国黑人文学在我国的研究如火如荼。包括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沃克的《紫色》,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等著作在中国早有译介并被人们广为关注。但是詹姆斯·鲍德温的小说的中译本《向苍天呼吁》却很少有人问津。《另一个国家》虽然发表于1962年,但是在我国直到2002年才有了译林出版社的中译本,而关于该小说的研究尚无人涉足。笔者希望通过在文本的基础上,用文化批评的方法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 论文正文第一部分论述鲍德温在《另一个国家》中的反种族主义。从旱期的黑人文艺复兴,到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黑人抗议小说,以及90年代托尼·莫里森为代表的美国黑人小说的鼎盛时期,反种族主义一直是非洲裔美国作家在其作品中力求体现的一大主题。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非洲裔美国作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们的作品中对美国种族主义进行控诉。詹姆斯·鲍德温的《另一个国家》并非单纯从美国黑人与白人之间的仇恨来讲述种族主义,而是通过对两对黑人与白人恋人之间的爱与恨,以及各种不同种族的人物之间的复杂错乱的性关系的描述,以此取得看似温和实则激烈的反种族主义情绪效果。 正文第二部分探讨詹姆斯·鲍德温笔下的黑人女性。《另一个国家》中唯一一位黑人女主人公伊达无疑在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描写发生在伊达身上的一些细微的小事,鲍德温将这一对对关系复杂的男女串联在了一起。本文采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分析伊达哥哥鲁弗斯送给她的两件饰品——蛇形红宝石戒指和一对耳环在作品中所起的象征作用,阐释了鲍德温眼中的自信、自强但同时又是自以为是的黑人女性形象。 同性恋文学历史悠久,但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却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反思。本文第三部分试图从詹姆斯·鲍德温与美国同性恋文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同性恋文学的实质与意义所在。作品发表之初,美国社会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反对同性恋的呼声大有人在。但是作者可以说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用他的两部力作《乔瓦尼的房间》和《另一个国家》为如火如荼的同性恋解放运动增添了精彩的一笔。相比之下,《另一个国家》更令人刮目相看。《乔瓦尼的房间》中并没有黑人,而《另一个国家》却首次在小说中讨论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同性恋倾向。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同性恋关系的分析,认为同性恋作品并不至于使人们谈性色变,而是有其存在的价值。 受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鲍德温在《另一个国家》中讲述了男主人公鲁弗斯异化于黑人社区后遭受的痛苦和挫折。生存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黑人社区作为美国黑人赖以生存的地方,一旦游离于这个圈子之外,他就难以成其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黑人。鲁弗斯作为有着深厚黑人文化根基的爵士乐手,由于无奈和被迫而身处黑人社区之外的白人世界,脱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最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而投华盛顿河自尽,这种结局看似偶然,实属必然。此外,本文这部分还讨论了作为黑人社区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根基——黑人音乐,包括爵士乐,布鲁斯等。鲍德温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他所熟悉的这一音乐题材,其一,使读者对黑人文化有了了解,其二有助于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